觀光V.S.休閒根本是兩碼事

林際健 前宜蘭縣觀光大使協進會理事長/前工研院研究員/本報主筆

從學術研究或實務工作者,在台灣幾乎大家都要發展觀光,但真的做出來的成效都是休閒。台灣的餐旅業來看,週休五日情況似乎改善有限,因為還是休閒為重的型態。從觀光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國際觀光客必到的景點第一名是九份第二、三名是廸化街和西門町,可見得台灣文化觀光算是有能見度。近幾年媽祖文化節也受到國際觀光客喜愛,凡此種種只要是有獨特的體驗就能吸引觀光推動單位的青睞,就能搏得網路流量。

像宜蘭蘇澳有個冷泉,號稱是世界唯二,並非泉水不熱就叫冷泉而是因為有碳酸氣,但沒人去建構歷史及地理研究,地方也沒人當他是重要的觀光資源。相信讀者很少人能知道這個冷泉的妙處,含在口中會叮舌頭,身體泡個五到十分鐘就會皮膚泛紅有熱熱的感覺。且是恆溫22度C,冬暖夏涼,是很多人誤解冬天不敢去泡,其實正好相反冬天一樣妙極特別舒暢。可惜了,一個可以吸引世界的觀光資源仍是默默無聞!

現在各地方揮霍著民脂民膏,就是搞個活動自己玩自己,對地方餐旅業沒什幫助。倒是因為是在假日活動,餐旅業就是要累兩天,休息五天。現在台灣休閒產業靠的是退休人員,或者是協會廟宇,才能勉強撐起來。但是從業人員配置上就只能臨時人員佔相當比例,很難正規人員佔多數,這就是週休五日的缺點。

其實觀光資源是要塑造的,如完全在地的文化元素,就可以加一點全球化元素,如此對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就可能產生多一點的共鳴。如台灣的歌仔戲加入點流行元素,年輕人就多一點親近感,如多加一點穆斯林文化那就讓廣大的穆斯林有了點共鳴,如多加一點耶穌基督的元素也同樣可以讓歐洲人也更有感覺。那含有全球在地化的歌仔戲就不會只有台灣本地人才看,全世界都有人會欣賞。

同樣的,台灣集合了全中國的菜系,加上日、韓、泰、越、馬等國料理融入台灣文化,美食仍是觀光一項重要的元素,只要好好依全球在地化規畫包裝,一樣可以獨樹一格,做為吸引觀光的好項目。

主導觀光政策的單位,應該結合學界以及業界配合各地方如何行成一個產業鏈,例如在宜蘭中興文創中心,以歌仔戲表演、教唱、照相為核心,再精選二十家在地美食進駐,再外擴聯合旅宿業及其他休閒產業配合。而歌仔戲的劇本則向各藝術學院徵求劇本,做出符合全球在地化小劇本,每年政府拿出200萬來做,三五年就會有成效。

台灣的休閒公共建設夠多了,現在應該是在軟體上如何推動全民健康活動,去善用公共的休閒中心,或者發展醫美或靈修觀光產業。總之,大家必須了解觀光非休閒,觀光不會週休五日,這樣就對了!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