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應走全球化還是要走保護主義?

林際健 /本報主筆/前工研院研究員

這幾年外貿統計可以發現:台灣出口相關電子零組件含半導體的比重年年增高,現已超過51%,且是主要出超項目。大家都以為台灣外貿環境不佳,主要是區域經貿組織都無法順利加入,勢必產業競爭力將受到很大影響,像工具機產業出口就會因為關稅因素被韓國壓制且技術層次較高的日本也因此拉近價格(只要加一點價格就可以享受日系工具機)而被日系工具機搶走市場。不過這些問題產業界就會自我調整因應,可能就要將研發系統及軟體而將機構生產外移,當然會影響國內的就業市場,但也是提昇人力結構(研發及服務行銷加強)的契機。而電子相關產業能持續壯大,沒有因為沒參加RCEP而失去競爭力,就是因為在WTO架構下所有ICT/資通訊電子等產品都沒有關稅問題。

依財政部統計:每年為台灣賺進千億美元的電子/半導體/通訊等產業七成是來自中國大陸(對大陸外貿依賴是四成三左右但獲利去年佔七成左右今年美國有所增加則大陸獲利降到六成八),就算是聯發科做IC設計的手機晶片也是屬關鍵零組件,很少有完整終端產品且建立自我品牌的。因此,當您配合美國保護主義築起高牆時大陸勢必自力更生很快就會被取代。我們可以從最近兩年來美中的晶片戰看出,大陸企業所需晶片來源受制時,他們採取下急單先屯貨,一方面也加緊提升製造能力,結果大陸固然也深受高階晶片缺乏之苦但同時在低階晶片產能大幅提升也壓縮了世界上供貨方的去化庫存的能力,加上大陸疫情封控、美國金融操作及能源抵制世界短期內歐洲及日本經濟都受到了極大影響,短期內經濟成長動能還沒明朗。未來如果中國大陸被迫要自給自足,以大陸14億人口的市場要去補強供應鏈應非難事,只要大陸做出來的零組件,價格上相信競爭力將難有對手,屆時台灣的零組件市場必會受傷。

台灣經濟必須仰賴進口且必須順差,因為國內有錢人喜歡把資產放在國外,再加上觀光收支也是逆差,能賺錢的服務業很少,因此外貿順差成為台灣消費經濟的動能。近幾年台商在大陸每年為發股息匯回的獲利約有六千億台幣。加上對大陸的順差換成台幣也有三萬億合計達三萬六千億台幣之多,這都是支撐台灣經濟的重要動能,少了這塊就不知要哪邊才能補得上。

如果未來因為美中貿易戰、科技戰持續下來,未來台灣的產業勢必要能調整過來,製造部份移往東南亞,研發持續加強在產品創新上,能夠發展小眾市場商品。另一方面發展技術服務業,例如醫療管理體系是台灣強項,工業電腦如研華科技對各行各業提供智能管理系統或者像南京資訊科技能提供波音、空巴座艙電子系統是也是不錯,或者未來在電動車充電系統上以及儲能系統服務的台達電子等都是未來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能以東南亞市場及日本市場來深耕固然好,可是一個完整且同文同種的大陸市場拱手讓出是不是捨本逐末!

瑪吉斯(MAXXIS)是正新輪胎的品牌,多年在美國讚助NBA籃球賽,擠進全球第十名後才敢在台灣說是正新的品牌,這是多麼傷感的事。因為同胞們的崇洋媚外使得國內創新品牌很難生存,過去裕隆牌汽車飛羚101/102車子雖夠水準但賣不動,最後還是壽終正寢。華碩電腦ASUS做的手機CP值很高,可惜台灣人買單的人就是少。反倒三星的手機賣第一名,這都是台灣品牌的致命傷。

如以台灣市場要創造品牌非常不容易,短期間台灣以關鍵零組件見長,國內市場太小了,又少自主的終端產品,所以必須走全球化。而且銷售對象還必須是有規模的製造業,否則也難生存。最近常有政府的大內宣,就是想建立所謂的自主產業,例如風電,如以台灣市場胃納有限,因為風電是不穩定電能,夏天熱時無風但用電正是高峰,如投資太多到了秋冬季時來電了,台電必須用5元多優先購買風電,到時候台電會虧本倒閉,否則必然要把電費加倍提升。那風電能出口嗎?答案是不可能,因為對岸的風電供應鏈早已建構完成,不只自身市場大,在價格及品質的競爭力上台灣完全不是對手。目前在台灣建造的風機成本是大陸的三四倍以上,如不採互通有無的貿易行為,是不符經濟學原理的,沒有把資源合理配置。

綜合上述,雖是淺談點到為止,也是將台灣產業的優缺點也提到了。其實再進一步也可以談到人力結構也會慢慢的依市場需求轉變,讓台灣人力素質向技術性,所謂的技術性不光是自然科學的機電整合,也包括商業管理或者智能系統工程等等。雖然是有點遙遠,但市場會慢慢的引導,如果政府的政策也能加進來,把環境建設好,我們也樂見台灣的「薪情」也能往好的方向走,我們才不會號稱平均年薪67萬,卻有半數人所得稅在起徵點之下而不必繳稅。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