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大陸對美戰略思考台灣經濟政策

文-林際健 /民權時報主筆

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戰略佈署從歐巴馬時代看到大陸GDP快追上日本開始,先從「重返亞洲」再到「亞洲再平衡」戰略,把中東的海軍力量往西太平洋移轉,先是東海南海主權爭議引日本對釣魚台菲律賓對南海島礁主權爭奪。到了川普總統看到了「中國2025製造」「一帶一路」「5G」對美國霸權產生了威脅,搞了印太戰略加上印度的「中印未定國界糾紛」澳洲、日本的反中戰略外發動了製裁中國華為的科技戰與關稅貿易戰。

而中國大陸對於美國步步進逼却是步步為營應對,絕不輕言跟美國決裂對抗,這十年來應對邊境及海疆主權挑戰以及美國強大航母戰鬥群,積極強軍備戰,汰換海軍裝備大量新造艦艇,在軍力上縮減兵員強化戰力與武器現代化,在菲律賓提南海仲裁案後迅速成立三沙市建設島礁完成南海主權強化。面對新冠疫情防控在美國持續干擾下完成清零管控恢復產業的復工復業,降低了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面對美國科技圍堵,動員全國之力建構半導體供應鏈自主化,雖是前景難料但也是唯一生存之道不得不為。面對北京冬奧的抵制,仍本奧會體制努力辦好。面對美國「滅國」無端所謂「競爭」的挑釁,中國大陸仍是廣交朋友、開放市場,並沒有因為美國禁止大陸企業投資美國而反其道也禁止美國企業投資大陸,對於產業的開放態度也並未美國的挑釁而減緩開放的腳步。

中國大陸在文革時期做了很大的倒退修正,文革結束後毛澤東思想仍是主導大陸的經濟制度及政治制度。到了鄧小平時代的改革開放,才逐漸的回到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他仍稱土地國有,但却是允許買賣使用權,從房地產價格的飛漲現象不難看出其跟資本主義社會的房地產運作沒太大差異。他的法治社會也在習近平主席的「依法治國」大旗開始由人治社會中慢慢走出來。大陸社會從貧窮走向富裕時由剛開始的「包產到戶」大家「向錢看」,您可以發現二三十年前連軍隊也出來賺錢,甚至搞走私,然後看到有人開始富起來,由於還是集體農場制度,是整個小村子大家一起都富起來,家家戶戶都是別墅大屋開大車。然後政府開始整頓亂象,訂規矩。最近淘寶網太利害了,也吃到了銀行的業務,所以大陸開始整頓規範,以「打壟斷」將網路銀行業務監管起來。

有人說中國大陸持有一兆美元的美國債券,抛售改持黃金也能對美國金融市場給予打擊,有人說大陸稀土可以悶一悶美國但大陸覺得不能拿市場開玩笑,大陸就是謹言慎行。對於參加國際貿易組織或合作協定同樣也是持開放態度,不管自由世界對中國大陸的不看好最近完成RCEP簽署運作接下還要加入CPTPP不怕對舊體制的衝擊,另外一帶一路可以拉升中低度開發國家成長與提升購買力正可以去化中國大陸的生產力,中國大陸就是運用這樣的應對戰略。同樣的也是逼自已從舊思維中跳脫出來,終究中國大陸還有六億以上低收入的人口,傳統舊思維仍然根深柢固,威權及父權思想仍深深烙印在大部份人民的思維模式。

中國大陸的GDP也提高到美國的7成,高鐵技術以及基礎建設已具輸出能力,國防力量也現代化,但面對美國的科技圍堵,深知還有很高的比例仍需仰賴全球化供應鏈,能源需求仍有賴進口。要養活14億人必須運用世界市場來吸引全球投資,現在有許多領域甚至允許全外資,讓中國大陸的經濟跟世界各國的利益綁在一起,讓有興趣開發中國市場的企業來賺錢同時也能提供大陸就業機會產生「互利共嬴」的結果。

大陸藉著美國的外部壓力及加入RCEP同時也申請加入CPTPP,持續改善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法律及執法,持續外資准入條件的放寬,並且連續四年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宣示持續擴大進口世界優良商品,主動向國際開放國內市場。就是要告訴全世界中國市場是開放的。

大陸只要持續改革開放,打造互利共嬴的平台,相信能度過美國發動經濟圍堵。而吸引外資的作為是沒有自我設限,是全面的接受。反觀台灣地區的經濟民生建設却怕來自香港或大陸的「中資」,就拿台北的雙子星計畫,就是投資港商是中資就卡住了,而不是只要符合規範依中華民國法律運作就可以。就拿所謂護國神山台積電外資持股超過七成,員工也像聯合國,只要是在台灣就能養活超過四萬個家庭。我們看看對岸的做法與思維,難道不能借鏡打開我們的心房,用開放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