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送辛丑牛:談青牛與牲禮

文-張家麟/真理大學教授

今夜(2022/1/31)為辛丑牛年除夕,先祝福臉友虎年快樂。在牛年將盡,讓我們來說說漢人與牛的宗教故事!

    漢人對牛之尊崇及作為牲禮,其思想及作為南轅北轍,差異甚大。

     在尊崇部分,來自傳說及經典。

    根據太史公的《史記》〈老子列傳〉中記載:「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

    老聃(公元前571-公元前471)依函谷關關令尹喜之求,寫下《道德經》。相傳,祂騎「青牛」西出,最後不知所終。

     到了東漢,道教第一代天師張道陵(34-156),尊老子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視祂為唯一至高神。祂的座騎青牛,當然就被視為吉祥獸。但是,牠不又像28星宿轉化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聖獸一樣,被尊為神明崇拜。

    到了宋、元之際,扶鸞降筆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出現:「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等道德律。

     其中,「勿宰耕牛」,成為諸多閩台百姓不食牛肉的重要習慣與禁忌。猶記得我從小到大,家人皆不吃牛肉。連我在國小、國中、高中的遠足、旅行,都婉謝同學分享的牛肉乾。

    直到大學畢業上成功嶺受訓,每餐都有牛肉。一週高強度的體能訓練下來,加上我水土不服拉肚子,突然間暴瘦10公斤。只好打電話詢問老爸、告知原委,他請示神明後,才允許我開葷、破戒吃牛肉。

    至於將牛作為「牲禮」,自周朝至今皆有之。

    在朝廷政治時代,依階級而有不同規格的祭祀。天子行「太牢禮」,諸侯行「少牢禮」,士大夫行「饋食禮」,祭拜天、地、祖先。這三種禮,各是指為人類犧牲的全牛、全羊及全豬等「牲禮」。

     此時,牛與羊、豬一樣,皆成為供品。在商朝,以禋祀、實柴、槱燎,將牲禮置於柴上,焚給神、鬼。到了周朝,才改變祭祀儀式,將供品分食會眾,稱為「受胙」。當然,周朝之禮比商朝文明多了!

    有一次到故宮看展,圖畫中,漢高祖以牛、羊、豬各一只,祭孔夫子。至現代,台灣在1966年後,蔣介石遣官祭孔的「釋奠禮」,全牛的太牢禮是必備的供品。祭罷,觀禮的百姓咸信拔牛毛可取得類似孔子的智慧。

    不過,到馬英九市長時期,對祭孔儀典改革。以「象徵牛」,取代「實體牛」。輪到柯p主政,他邀請我與祭孔子。府方就以鳳片糕作成素牛,取代全牛牲禮。市民爭相拔牛毛的場景,早已成為絕響。

    反而,我在2005年日月潭文武廟、2017年礁溪協天廟的調查,仍然可見到廟方,在農曆6/24關帝聖誕,以釋奠禮全牛太牢牲禮祭關公。這應該和清雍正皇帝比照祭孔之規格,派官員祭關公有關。如今,官方不祭牛,民間保存,彷彿「禮失求諸野」。

    由上看來:華人對牛有兩種宗教情感,一為神聖尊崇之「動物」,另一是為人犧牲當祀神之「牲禮」。

    在辛丑牛歲末,解讀漢人對牛的宗教意義,特別有意思。至於其他印度教、佛教、猶太教對牛的看法,只能暫時先擱置,下回再論了!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