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資對產業經濟起帶頭作用

林際健 工研院前研究員/本報主筆

篇頭照片居中的便是胡定華博士,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總設計師,他雖不張揚但工研院第一任電子所掌舵手,推動聯電、台積電,推動整個半導體產業發展業界領航人都不敢忘了他。設計、光罩、製造等無不稱他胡老師。這照片是以25年前我國科技最重要的投資案。那時我半導體產業已開枝蔓葉,對我經濟已具8,000億產值,到了今年將突破49,000億產值。從政府投資4,000萬開始迄今50年,可稱得上是一本萬利。

1982年日本通產省啟動了一個大計畫「第五代電腦」投下三十億美元的大計畫,想將電腦科技拉升到「人工智慧」這個層級,後來不管怎麼雷聲大雨點小,終究那個年代的日本充滿著朝氣,至少1995年我在東京的街頭是有感覺的。幾年後來再到東京玩的時候,google map就能顯示不同層的地圖資訊,顯示日本在都市資訊化早走我們許多年。後來的日本也沒再看到有前瞻性的計畫,日本也沉默了二十年…。

我有幸在中年進入工研院參與了電動機車發展,那時國家有心想推電動機車,可惜決心不足,雖整體已具推出共同架構可供五大車廠,奈何大家都保守不敢放手去做,而政府的空污補貼政策也么折,功敗垂成!工研院雖也不斷的推出新的產業技術,但跟民國六十年代推動的半導體計畫就顯得小兒科了。當年第一砲就是聯電,開發電子表、音樂賀卡,就讓台灣電子產業真的在世界展露頭角。有了成功經驗,工研院再進一步發展大型積體電路推出台積電,一步步帶動半導體產業發展。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也是跟曹興誠一樣的是第一批19人種子成員之一。

在我2000年離開工研院時,每年科技專案預算至少也在100億左右,可惜的很,最近幾年我去看工研院年報時居然掉到九十億元以下,員額也是因為國家無心支持,還是6000人跟三十年前一樣。沒錢就不可能推大型計畫,近幾年我還是很關心工研院發展,每年展出的成果,在我看來都是小突破沒有後續,都是孤狼式的研究,很難有大氣候。

我還在工研院時,比雅迪已做出電池,那時動力控制板上需要IGBT這種功率模組,國內想做還沒人做,三十年過去了還是沒影。但比雅迪卻在電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電動車,更利害的也把IGBT這個數位控制的功率半導體元件給發展出來還用在自己電動車上。這表示什麼?人家花了五年或十年把IGBT技術搞成,而我工研院有基礎三十年沒人想搞這個重要的關鍵零組件。

回看國家財力,近五年來稅收主要貢獻者就是居少數的製造業,也就是我們近五十年來發展的資通迅產業。如果拿這些會生金雞的產業稅收中提𢯸2%來投資工研院就好,那未來對國家的收入可以說是一本萬利。光是聯電、台積電、聯詠、聯發科等對國家的回饋不只是萬利。

 

政府不是沒錢,稅收動不動就超徵三五千億,如今對工研院的投資都是口惠而實不至。近五年來政府的科技專案,從工研院的年報中可看出居然不滿90億。而筆著未離開時每年都是百億,而三十年後連百億都不足,扣掉人力成本物價成本,要馬兒好又要不吃草,可能嗎?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