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戰略應配合地理條件與世界潮流

林際健 / 前工研院研究員 民權時報主筆

除非回到原始石器時代,人民的生活離不開油、電、天然氣,供應我們生活必需的活動。尤其經濟愈是發達生活型態愈是進步,工商業用電需求就大,居家生活用電會增加,交通需要能源就愈大。但由於極端氣候使得節能減碳成為世界公約,未來要走到零碳排,也就是說各個國家都必須制度方案在未來二十到四十年間做到二氧化碳排放跟減滅要中和為零。

台灣四面環海能源絕大部份都依賴進口,石油要進口、天然氣要進口、煤要進口,只有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以及地熱是不用進口的。而進口的石化燃料是做為火力發電之用,在節能減碳的世界趨勢下,必須是要逐年使用非火力發電來取代。問題是做水庫發電條件不易找到,風力發電在台灣缺電的夏天不怎來電,唯有太陽能跟用電需求有正相關但就是穩定與可靠度不夠,水力發電常在枯水期不能發電,風力與太陽能更是沒由沒腦的不發電。還有一項核能發電燃料棒不必常抽換是能量密度最高的發電,可惜在台灣安全用了四十幾年卻仍被政治操作視為不祥之物。

當德國喊出終結核電時,某政府高官就出差前去德國取經,回來說出驚人的話:「他們辦公室不用冷氣!」,顯然地理沒讀好或地球科學不及格,忘了德國緯度在50度之上,而台灣是24度左右。說德國將以風能取代核能,不錯,德國緯度正是位處「盛行西風帶」上,風能較穩定適合發展風力發電。反觀台灣緯度及位置在中國大陸東南,秋冬天有東北季風,夏天晚上有陸地與海面溫差的氣流。可是在夏天炎熱時的上升氣流常使得風電無風推而發不出電。這可以從台電一年的風力發電統計發現五月到十月之間發電要打對折到三折得到證實。如果像中國大陸的幅員上下左右都有五千多公里跨5個時區,氣溫及時間都有互補性,風力發電就有很好的發展空間。而台灣要滅少風力發電的不穩定度就要有多三倍以上的裝置容量,才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發電量。

太陽能發電在台灣算是較好的電力來源,厡因是當白天無雲時陽光充足,空調耗電也大增,此時太陽能電力正好相對補充上來,可以降低尖峰發電需求的火力發電。唯一太陽能發電場需要考慮地區環保影響力,有沒有影響植被等問題。另外在台灣還有一個落塵維護的問題,以維持發電效率。

再來考慮風電與太陽能不穩定的問題:當太陽能發電充沛時,火力發電可以降載,當火力發電負載降到80%時空污可以降50%。或者電力充沛時還可以使用電池儲能系統將電能儲備起來,以備尖峰用電時使用。對於風電的穩定度就較難捉摸,電力可能不預期的急降(太陽能碰到一片雲也會)更需要電池儲能系統來做為穩定調節電力。這樣才能保障電力調度順暢,台電供電品質才能有所保障。否則降壓供電常會損壞終端用戶的電機設備。

目前台電火力發電機組如核能拿掉,就將佔九成以上,而燃煤機組與燃氣機組約各佔一半。燃煤機組或燃氣機組是使用䒱氣輪機發電的話,那控制發電量燃氣機組較靈活。如果使用燃氣渦輪機的話,控制發電就更靈活,可以跟太陽能發電與風電及儲能系統搭配,提供穩定的電力品質。

少了核電做為基載電力的台電,煤電機組發電負載常在95%以上,對台灣空污有極不利的影響。因為台電為了能支應電力需求,各機組負載必須保持在高檔,像汽機車猛加油下排放就會出現黑煙。而核電是機乎零排放的發電系統,是對人身安全最友善的發電系統。台灣四十年的核電安全運作下可以證實。

面對民粹的政治環境,環評常因政治取向而有偏差。台灣應建立安全評估比較策略,將各種發電系統的社會成本予以納入評估,比方傷人命健康給予30%,酸雨對農業10%,酸雨對建築物20%,對氣候生態20%,對發電成本20%綜合評估風險,如此大家才會有取拾依據。例如風電的噪音以及發電成本,對酸雨的30%風險可以略去,但發電成本可能就20滿分。核電可能風險分數最低,因為40年來沒造成危害生命的事故,沒酸雨沒有二氧化碳,核廢料可控(置廠內無需外運),發電成本低綜合評分低。而煤電人命健康至少就25分,酸雨也要25分,氣候生態至少15分,所以煤電是第一項要關閉的發電系統。從醫學研究顯示每年至少有六萬人死於呼吸道相關疾病,空污六成是發電造成是少不了的嫌疑。

目前台電的購電因風電遲滯,等到規劃的風電到位後,台電因須優先購買風電,未來台電的財務狀況將更加危險。因為今年1-4月的台電財報上即虧損1,210億台幣。台電在明年初選舉後必然要大幅漲價,否則台電又要面臨破產的威脅。目前尚未將核四近三千億的債務放進來,否則政府不注資進來,台電必然要破產!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