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兩岸共同市場”帶動成長

丁鯤華/大陸台商

三年疫情衝擊世界波及兩岸,再加上俄烏戰爭影響下,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二戰後東西方對立的冷戰思維上升為霸道的“優先主義”,透過經濟制裁、代理人戰爭等手段全力追逐國家利益,在政治兩極化對抗思維下,以往臨近國家經濟互補、各盡其長,共享產品與市場的地緣經濟體系產生動搖,以致全球供應鏈系統和產業分工體系岌岌可危,面對重要原物料供應乃至國際金融秩序暗潮洶湧,每個國家都在摸索一條自立自洽的發展之路。兩岸緊密相連,經貿合作密切,但在政治方面卻嚴重對立,今後在全球大環境下如何能各自發展又彼此合作,進一步落實自然融合、共同富裕,達成和平統一、民族復興的目標,“兩岸共同市場”是一個務實可行的方式,值得兩岸共同加以重視。
疫情三年中,台灣在2020、2021年由於全民防疫措施奏效,又得益於占台灣出口總額60%以上的晶片、半導體、電子相關零組件,在美國限制高科技產品銷往大陸所引發的全球“芯”片荒中價格飆長,獲利大幅提升,成就了十多年來台灣最佳的經濟表現。2020年台灣地區生產總值為人民幣45,855億元,較前期同比增長8.6%,2021年實際增長6.28%,表現極為亮眼。但進入2022年後,台灣防疫體系顯得力不從心,態度滯後而消極,在5月上旬至5月26日的疫情高峰期,每天確診約10萬人(台灣人口基數2,388萬人),直到7月初才趨緩和。除此之外,由於美國升息、貨幣緊縮、外資撤離等壓力疊加,出口逐漸下滑、物價居高不下、失業率增加、房地產銷售低迷,台灣經濟前景趨於黯淡。更過分的是“美國優先”政策以及近期推出的“消減通膨法”強制要求台、韓晶片、電動車及電池原料供應鏈赴美生產,這對軍事上、政治上死命抱美國大腿的民進黨政府來說,或許是宣誓忠誠的投名狀,實際則是鉗制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緊箍咒“。12月初“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投資額達400億美元,美國總統拜登親自出席,台灣老百姓明白繼之而來的是,包括晶片、半導體、電子等台灣相關產業赴美重組供應鏈並且產品禁售大陸的趨勢已不可免,長此將使台灣失去活潑的生命力與自主權,經濟榮景也將隨風而逝。依多數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估算,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約2.8%~3.06%。
大陸也從2022年12月初正式調整對新冠疫情的防控方案,為下一階段全面解封做準備。過程中各地人們對於防疫手段的寬嚴早遲或有正反兩面意見,但鑒於新冠病毒致死率大幅下降,且大疫三年整個社會緩步前行,大陸民眾所受影響無論是工作、經濟、生活乃至企業日常運作、年輕人的教育學習和心理健康等,都有回歸常態的必要。大陸幅員廣大,社會調整動靜更加費時,一時的經濟數字或許無法完整展現,好在政府振興經濟的目標明確,機器運轉會愈來愈順暢,我們期待早日得見街頭人們開朗自在的笑容。
疫情防控放寬後,對生產、銷售、投資、外貿甚至對經濟向好的預期都是正面、積極的鼓舞;企業復工復產有利供應鏈的穩定,而市場需求提振,流通自由,民眾才敢花錢消費並努力賺錢,外資外貿恢復,經濟才能常態化運行。在雙循環經濟中,先將內需市場循環提振起來,安定民心,才能更專注面對當前複雜而艱難的環境。台灣由於半導體等高階電子產業供應鏈被迫轉駐美國,備多力分,部分高科技產品又因美國限制不得對大陸銷售而衝擊產業競爭力,值此之際,大陸方面不只有廣大而穩定的市場,對數位經濟、高端電子產業、電動汽車、精密機械、生技醫藥、大健康產業鏈、新能源、環保與現代化農業等也有絕對需求,與台灣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各方面都是互補互利、合作雙贏,善用“兩岸共同市場”的思維,更可以加強聯結,以危機為轉機。
11月19日天津舉辦以“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主題的“海河論壇”。會中,有13位專家學者針對兩岸經貿合作與建立“兩岸共同市場” 提出諸多寶貴建議,認為這是兩岸經濟互動融合的大方向,而由原有的投資驅動轉向產業鏈驅動,由外循環轉向內循環,由供給側轉向需求側,更是台商積極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的機會。在大陸方面,放寬台商參與新基建及國內統一大市場,並率先分享統一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制度,有助於台商擴大投資規模,加快在大陸市場的品牌通路建設,特別是透過惠台政策的路徑,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平台,以RCEP為杠杆,不斷將兩岸市場的蛋糕做大,可以增加兩岸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與安全。
疫情過後,大陸經濟振興將全面啟動,各項獎勵政策盡出,可謂前景壯闊,正是難得的機會之窗,期待“兩岸共同市場”揚帆啟航,帶動成長。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