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危機.常態: 從疫情到後疫情時代的宗教實務

張家麟/淡江大學教授

承蒙天帝教宗教哲學社沈明昌理事長錯愛,邀我對「後疫情時代宗教實務的作為」,在線上發表意見,與海內外教授交流及其教內同奮分享。

在下不才,以疫情時代的「共同性」、「危機性」及後疫情時代的「常態性」,思考這三項特質。並論述宗教家如何因應疫情當下及後疫情時期,可以考慮作那些宗教實務,利益蒼生。

先就「共同性」來看:

2019年底,covid-19來勢凶凶衝擊全球,無一國家、民族、宗教能夠倖免。這3年下來,全球有6.47億染疫,665萬死亡;台灣843萬染疫,14,585人死亡;大陸404 萬染疫,16,132人死亡。

對此,政治家結合科學家,主導處理瘟疫擴散。用打疫苗、居家隔離、封城、鎖國等來因應。此際,宗教家及組織,幾乎被邊陲化。在法令、政策下,宗教幾乎動彈不得。只能配合政策關上廟門、道場,頂多自己在宅修行,或像大甲媽趁機遶境。

面對此人類的「災難」,宗教家應該反思政治、瘟疫帶來的壓力。除了對全球665萬染疫死亡者,付予關懷、哀悼、同體大悲外;尚應未雨綢繆,思考下次瘟疫來時怎麼辦?能夠關上廟門?或是線上找同道共修?還是可以有其他的作為?

再就「危機性」來看:

此瘟疫來襲,證明宗教抗瘟降疫的「侷限性」。

當代人類依賴宗教的救疫災、抗疫的程度降低,依賴科學、政治力升高。簡言之,瘟疫衝擊宗教後,傳統以暗訪打疫鬼、送王船帶瘟鬼離境,似乎一籌莫展。頂多寄望喀爾文、路德派的牧師,用愛心與災民同在。

如果採用「祝由術」,像達賴喇嘛教信徒唸〈綠度母心咒〉,或道士持〈茅山咒〉避疫,亦或是用張角「靈符」抗瘟;我估計:它只是心靈安慰劑,可能難有實際的效果。

反而將慈悲化為救助力量,或許是可行之舉。像慈濟功德會、郭台銘、台積電,各買500萬劑BNT救助台民。像天降甘霖,是件大功德,台灣百姓永誌銘心。其他如礁溪協天廟買篩劑送給中小學生,淡水清水祖師廟捐快篩站送給馬偕醫院;皆是可行之模式。

另外,亦可善用線上、網路工具,永不停止修行的腳步。像玄門真宗玄興教尊連續在2021.2022兩年,召集各教派領袖,開〈大道向前行〉、〈宗教祝聖〉線上論壇。理教理天心教宗在線上,教門徒禪定課程。網路宣教、教學,皆有助於疫情期間信徒、修行者的心靈安定與精進。

最後,談「常態性」:

後疫情時代,covid-19變種毒性降低,全球各國政府逐漸地解封,恢復正常生活。此時,各宗各派領袖教須回應「久封之人心」及當下的「社會需求」。

在儀式部分:作撫慰生者、超度亡者之儀;使生者得到了安慰,亡者得到超拔。恢復年例及平日儀式;安定浮動不安的人心。在修行層次:恢復共修禪定,同誦寶誥經典,為世界祈福。

此外,我以為養生最是重要:宗教家應引導信徒作食物、打坐、煉氣養生,達到信徒身康心寧、立己度人之功。

依上面所述,從疫情到後疫情時代,各教派的宗教實務作為,或許秉持「大道向前行」、「自修與度眾」、「儀式與慈善」三項原則,操作、精進自己宗派的法門,利益信徒、眾生、社會,何樂不為?!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