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電動機車停了25年應再起動!
林際健 本報主筆
為協助政府能達成2050淨零排放,SMAT 的 《2022臺灣電動機車產業政策建言書》提出「電動運具六路徑,台灣攜手向前行」為主要訴求,六大路徑包括:一、加速達標:鼓勵地方政府制定比國發會2040年市售比100% 更提早達標的時程。二、在地施政:以在地需求作為施政依據,提升民眾對電動機車接受度。 三、多元補助:制定多元補助方案,刺激汰舊換新及新購電動機車誘因。四、挹注研發:政府挹注科技資源,投入電動機車研發及周邊產業發展。五、健全環境:政策協助偏遠地區廣設充換電站,健全電動機車友善使用環境。六、ESG好夥伴:政策獎勵企業選用電動運具作為其推動ESG之方案。
筆者在民國82-87年期間參與電動車發展計畫,當時台灣五大機車廠都參與了計畫,也都有很好的設計,但這五家機車廠卻對市場却步沒有真正的投入。反倒上緯、康揚等開始上市。話說民國84年台灣機車掛牌數達850萬輛,只要政策堅定,台灣市場可以造就電動機車產業。可惜經營者缺乏策略,政府政策搖擺,終於電動機車是在對岸的大陸地區形成了產業,而行銷全球。
G20正在印尼召開,主辦單位將接待貴賓的任務給了在印尼製造的五菱宏光miniEV,最近大陸有一款電動車-五菱宏光,低價取勝。不止低價,他還依配備由2.8-5萬人民幣,話題性十足:敞篷車、與華為合作的自駕車等等,成為銷量最多的車種。當然他的續航力設定在120-170公里間,做為上班城市內活動的好車。比五菱宏光早也做MINI型車叫奇瑞小螞蟻,他做得比較豪華,續航力300-400公里,價格比五菱貴每輛賣6-8.5萬人民幣。當然他的馬力有30KW比五菱20KW強。
我們拿大陸的電動車發展來比較,可以發現大陸消費能力低就買1500人民幣一輛的電動機車,想要漂亮一點可以買2000-3000人民幣一輛,要SMART一點的就有4000元以上的可以選購。對價格而言,在84-5年間曾訪問伍式搬運車老闆伍必端先生,他的電動機車做得雖土,但很強壯。他說:車架1萬,電控3-4000,電池有補助,就賣1萬5000就可以了。可見做車成本不會太高,現實的車價當然要考量售後服務,研發成本。售後服務可以在設計可靠度來抓成本,研發成本攤提就要設定產量。假設研發成本1億,賣1萬輛每輛攤1萬,如賣10萬輛每輛攤0.1萬,如賣100萬輛每輛攤10元。這問題剛好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有趣,如賣得太貴,您的量就很少,如一開始就大氣的定100萬輛,那你就可以賣到這個量就有先佔下市場。
政府在三十年前願意協助廠商開發電動車,當時環保署每輛電池補助7000元,如業者有前瞻性,定價合理下加上政府的推動決心,電動機車產業一定能在台灣紮根,不會現在讓大陸專美於前。當時電池續航力就是六七十公里,如果市場就先抓好上班族買菜族,就能先站穩腳步,邊做邊提升設計與性能,在25年的持續改進下,怎可能讓gogoro搞出九萬塊的電動機車?
現在鴻海出手造電動車,他的強項就是大量製造,如他要在國際上跟大陸電動車一較高低,勢必就要低價的加持,因為特斯拉也想要再降價,以保持市場的佔有率。所以,拿台灣1400萬輛的機車市場,能迅速搞定電動機車,對高排放的機車,我們空氣品質就能大幅提升。這有賴中央政府定下目標認真執行,地方政府最好也能定出更高的目標,最重要的是營造用車環境,讓停車、充電、稅等等問題能比燃油車更加有誘因,環保空污稅拿來補貼電動車。比方燃油車一年空污稅1000元,1400萬機車年收140億,補貼1輛1萬元可補貼140萬輛。當燃油車剩500萬輛時可收空污費50億,那補貼可以2500元,可以補貼200萬輛。以上就機車而言。如汽車空污稅要高一點,一年5000元,800萬輛可收400億元。比照機車補貼,等於鼓勵越早換電動車補助越高。當然充電椿也應另定法規,讓能源效率也能好好運用。例如使用離峰用電,配置電池儲能系統,使用直流快充等技術。
抛磚引玉,希望將來中央地方一起齊心盡力來做,遲來的台灣電動車時代才會真的降臨。回想1997年去美國disney land 參加電動車展,還試乘了TOYOYA的油電混合車prius,近25年了,油電混合車也失去了主流地位。電池技術未來幾年一定會再突破,電動車一定會迎向新主流也一定會庶民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