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本什麼樣的經?

張家麟 /淡江大學教授

我對解經之淺見,認為須要「見樹又見林」!

「見樹」是指經文的字、詞、句等「細節」義理,皆須字、詞、句逐一斟酌。「見林」則是看整本經文的來源、背景、意義、特色等「鉅視面」。兩者相互檢證,始可合理解經。

前者深入後,將可帶給自己對後者結論。也可先看看他人之見,將之化約出經文的整體意義,作為自己假設(hypothesis)。再用此假設作參考依據,用它來詳細檢驗經文中,每篇章細項的意涵。

週日清晨(8/17),我以「《道德經》是本什麼樣的經?」為題,和基隆大竿林代天宮的學員分享,我對老子-太上老君創作本經的社會、經濟「背景」,整本經的「意義」及祂的思想「特色」等三個問題。

在此,先看李聃著經的「背景」。

祂活在兵荒馬亂的亂世。當時,東周王室控制力衰,齊、楚、秦、宋、晉(或吳、越)等五霸諸候勢力強大崛起。是兵兇的戰危,民不聊生的「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代。

當時為「封建貴族」領導的社會階級分明,生產以「農業」為主,擁有「銅鐵器」的工具,「自然界尚未被破壞」。政治控制人民力量尚弱,「儒道墨法,四家顯學,諸子百家」,尚可相互爭鳴,是思想自由的時代。

對此,李聃皆有其獨特的見解及回應,化為《道德經》中之文句。

另外,祂是周朝圖書守藏室的柱下史,成天浸在官方典藏的「册堆」中。成為一名飽讀史、經、詩、書的史官。飽學的孔子對祂早已耳聞,千里迢迢,向祂不恥下問,「禮」之道理。

老子告誡孔子應去其驕氣,而要像「良賈深藏若虚」,也要作「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事後,孔子對弟子言,老子不是易被捕捉「魚」、「鳥」、「獸」;而是像天上見首不見尾的神「龍」!

這項史料,讓我們見到了周朝儒、道兩教的聖人交會。也補強老子論述《道德經》的能耐,其能力被孔聖人高度的肯定。

此外,《道德經》能夠問世,代代相傳至今,留下帛書、河上公、傅奕、王弼等四版本。我覺得,要感謝函谷關的尹喜關令的先見之明。沒有他留下老子著《道德經》,祂早就騎青牛出關西去,不知所蹤了!

其次,談談《道德經》的意義。

我以為,在思想上,它約5 千餘言(字),計81 章,為道家主要之代表經典。在內容上,論「道」與「德」兩類主張。對修行者而言,它是個人修道安身立命的指南。

在統治原理來看,它可作為安邦定國、家族或公司治理的參考。在文化上,它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與儒、釋兩家並列。在宗教象徵及運用,張道陵奉老子為主神後,它成為道教代表性的經典,也是大陸道學院、台灣修道者,必須要課誦、理解的經典之一。

在個人日常生活上,隨手任舉《道德經》中,「大道至簡、為道日損、上善若水、以柔克剛、如嬰未孩」等,這些言簡意賅的哲理條目,皆可當作人的行為參考架構或準則。

第三,簡述《道德經》的特色;它使老子思想「獨樹一格」。

祂對亂世作深刻的反省,而主「去兵」。對禮法社會的虛假反撲,而提「絕聖去智」。對理想烏托邦(utopia)社會的建構,而主張「雞犬相聞」的小國寡民國家。

大部分的論者,認定祂從「自然」中悟道,而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我同意之,但我也看到祂從「人文」-人造物來解釋道,而說出「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此『橐籥』,即是冶煉銅鐵所需要,生熊熊烈火火的「風箱」。

最後,祂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創論」,異於耶教「神創論」之「宇宙論」的起源。祂判定「道」抽象的純在,為宇宙萬及人類之本源。

論此枯燥乏味之經典,全班同學卻興趣盎然。近3小時的課程,無一打瞌睡。

我挺敬佩、疼愛這班平均50歲上下的老學員。他(她)們上課的專注力,讓我熱情投入教學,常不知時光飛逝,也常忘記了自己老之將至!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