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水飄香溢滿街

林志捷/大陸作家

       週末騎車逛老街,逛到了崇善路,見清真寺南牆白家的“清真餛飩店”仍在營業中,倍感親切。說起來,這家老店最早的創店白嬢嬢,還是我家一位前輩親戚呢。

  清真餛飩店是八十年代初開的,最早開在清真寺對門,與我“親外婆”(老桂林話稱“乾媽”為“親媽”)隔壁鄰舍,老闆娘喊我親外婆為“表嬢”。桂林回民有“教門親、扯不清”之說,小時候跟外婆到西門,一路見大喊大,見老喊老,滿街都是老表。

  隨著老一輩逐漸歸真,教門親來往少了。這些年老散朋友圈中,多的是“米粉親”——因米粉結識、結緣的朋友。

  例如,崇善米粉公司的梁玉珍梁姐,每年除夕前夜必為我家備好年菜,那感覺和親戚沒什麼區別。

  當年清真餛飩店生意火爆,帶動了一條街開飲食店。最早的米粉店是開在白果巷口土地局樓下的“李記擔子米粉”,老闆來自大河鄉。

  梁姐出生于臨桂鄉下,祖輩也是挑擔賣米粉的。1985年,23歲的她接下了家傳手藝進城開店,最早的字型大小最早叫做“崇善飯店”,就開在李記對門,店面比李記大很多,生意也遠遠超過李記,不是飯點都經常有食客排隊。

  那段時間,因故友阿蘇住在交通路,我常在西門一帶玩耍,崇善飯店的米粉成為過早的首選,中晚餐也常光顧(遺憾他們那時不開宵夜)。

  印象最深是當爐小妹,也是二十幾幾的年紀,面對亂哄哄、餓勺勺,排成長龍等粉的食客,淡定得很,肉片片得飛薄,鍋燒切得嘎吱響;揮刀布菜、掄瓢點鹵、撒豆……系列操作迅速敏捷,快速幹練,講有幾麻利就有幾麻利。

  世紀初桂林大改造,梁姐也來了個觀念大更新,小店升級公司,率先將連鎖店概念引進桂林米粉界,一時間東西南北城都冒出了“崇善米粉”的大紅招牌,最遠到了興安、陽朔、香港。公司業務也由單純的店面賣鮮粉增加了方便包裝粉,行銷全國。

  總店店面也遷了新址,座落在古城正陽步行街正當間,東接依仁路,西鄰中心廣場,門前一口仿古銅鐘巍巍然,大有坐鎮中心,號令四方的架勢。

  老散每次走四方歸來,必然要四處尋粉,走東家吃西家,品老館嘗新店,轉來轉克,總總不會漏過崇善米粉。朋友們當我是懷舊,其實我是在懷古。

  長期浸淫在桂林古城街巷的史料文獻中,老散眼中的桂林城區是一條異次元隧道,時空重疊。端坐崇善米粉店咀嚼鹵肉片,滿滿都是陳年醇香。

  回溯明清,門前左側銅鐘處是一座青石大牌坊,名為“依仁坊”,當年依仁路是藩台衙門(今文化宮)門前甬道,石牌坊作為東入口標誌,提示省城官老爺們施政要“依仁”。

  粉店座落的在當年牌坊東門外,路面稱右營街,隔著米粉店玻璃窗看街對面,那家螺螄粉店曾是右營衙門,好又多超市曾是關帝廟。到了民國年間,旗兵做鳥獸散了,關帝廟只剩下大戲臺,擴建為“三明戲院”,那時候戲園子也是大酒樓,戲臺上咿咿呀呀,戲臺下觥籌交錯……鬧熱得狠。

  往左看,那間標著“蜜雪冰城”的飲料店,曾有一座“三叚四衢庵”,所謂“一念心起,即因成假(叚),一切諸法之名,皆為假設”,想想看曾經穿梭於此街面的達官貴賈、升鬥小民,無不虛妄成空矣。

  只剩下米粉了。

  一碗又一碗米粉,盛滿、吃空、再裝滿,窸窸窣窣的嗦粉聲,承載鬧鬧熱熱的省城往事,又演繹出熱熱鬧鬧的市井新歡。塵埃落定後,鹵水飄香溢滿街。(林志捷2022年8月14日星期日)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