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爝火》序言

文-符懋濂/新加坡學者

歷史本身就像浩瀚的汪洋大海,無邊無際,人們管叫它史海,它足以和 學海、人海相提並論。而在茫茫史海中航行,對於岸邊或船上的爝火,不論 多麼稀落微小,或許人們總愛多看它幾眼,本書取名為《史海爝火》即源自 於此。

我想把話說得清楚一些,這本文集名為《史海爝火》,是基於三個緣由: 一是《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與立憲派的思想論戰》,顯然屬於思想碰撞, 冒出了閃閃爍爍的火光。二是文集裡有四篇長文,是多年前我個人和美國華 裔學者在《聯合早報》言論版的筆戰,同樣各持己見,針鋒相對,點燃著爝 火微光。三是其它文章,不論長短、性質,多數屬於“異人之所同”,有我 個人的見解、說法,從中你也可能見到觀點碰撞的微弱火光。

這本文集由三輯彙編而成。第一、第二輯是兩個不同的歷史專題,屬於 數萬言長篇大論,其中《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與立憲派的思想論戰》曾在 1972 年連載於新加坡《星洲日報》文化版(方修主編);而《撚之本質及其 戰法》則是在恩師戴玄之教授指導下,費時四年寫成的碩士學位論文,未曾 發表。第三輯《打穀場拾穗》是十多篇長短不一的散論、雜論,內容深度廣 度不同,除了文史評論、時事評論,還有筆戰錄、回憶錄、專訪錄,可謂五 花八門。這些雜論議題都已成歷史,多數曾經在新加坡報章、雜誌上發表, 其餘則在本地《隨筆南洋》網站刊載,曾獲得讀者的正面評價與較高閱讀率。 有的還受到海外“自媒體”的青睞,全文轉載,甚至加以朗讀、推薦,對我 無疑是一種激勵、鼓舞!

這本文集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文章寫作的時間跨度極大,超過半個世紀: 從 1959 年跨越到 2017 年,其中有 1950 年代的,有 1970 年代的,有 1990 年代的作品。它是我在寫作道路上留下的部分足跡,深淺大小不一,它也在 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個人一生的心路歷程。

這本文集得以出版,除了衷心感謝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還要衷心感謝 新加坡著名作家歐清池(風沙雁,已故)博士,感謝他抱病為拙作取了這個 好書名。此外,林媛女士在百忙中撥冗效勞,為我整理書稿並進行校對。這 是非常傷神費勁的工作,當然更得衷心感謝!

(2021 年 4 月 25 日於新加坡鳳凰園 25 號)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