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的啟示

文-曈小曈

前言

  本文通過對1939年蘇芬戰爭的簡介,說明俄軍的斧頭理論和實際戰鬥力,以及芬蘭申請加入北約和波羅的海三國抱團支援烏克蘭的動機。

  原文發表於2018年4月,略有修改。

  背景

  1931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國東北,為尋求邊境的安全,蘇聯開始了與其歐洲鄰國進行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的談判。1932年蘇聯與芬蘭簽訂《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934年4月7日,雙方外長在莫斯科將條約有效期延長至1945年12月31日。

  過了幾年,蘇聯以芬蘭威脅自己的安全為由,要求芬蘭交出卡累利阿地峽等地,為以示公平,說要給芬蘭一塊更大的不毛之地來交換。

  芬蘭人不幹,俄人於是想吞併芬蘭,便自導自演了一出“曼尼拉炮擊事件”。1939年11月28日,也就是在蘇聯發動進攻的兩天前,蘇聯炮擊自己境內村莊曼尼拉,聲稱是芬蘭幹的,宣佈條約是歷史檔無效,正式對芬蘭宣戰。

  根據《蘇芬互不侵犯條約》第五款,雙方應提請聯合委員會對事件進行調查。雖然芬蘭提出了要求,但蘇聯予以拒絕。

  於是,戰爭開始了。

 第一階段 冬季戰爭

日期: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3日

主題:蘇聯入侵,芬蘭抵抗

  11月30日,蘇軍25個師45萬人、二千輛戰車和一千餘架作戰飛機向芬蘭發起全線進攻。與龐大的蘇聯相比,芬蘭無論在軍事實力還是在經濟實力方面都是一個小小國,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援助,芬蘭軍隊只能獨自作戰,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依靠簡陋的武器和靈活的小組戰術,展開反擊,蘇軍除在北面進展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較大,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

  冬季戰爭中最有名的是索木斯薩耳米一役,著名的崔可夫元帥指揮的第九集團軍被芬蘭軍人打得丟盔卸甲,先頭部隊163師被分割包圍,全軍覆沒,師長陣亡。前來支援的精銳44師後勤供應被切斷,整建制被消滅,其中1300人被俘,1.6萬人死亡,大多是被凍餓而死。芬軍繳獲大量的坦克、大炮、槍支等軍用物資。

  1940年1月蘇軍重新組織攻勢,總兵力增加到46個師,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峽發動總攻,空軍對芬後方城市和交通線狂轟猛炸,突破曼納海姆防線。2月蘇聯繼續增兵,芬蘭後方防禦被突破,芬軍已瀕於兵員枯竭、彈盡糧絕的險境。

  周邊歐洲國家有一些志願軍人抵達芬蘭對抗蘇軍,英法兩國雖表示願意出兵援助芬蘭,但瑞典、挪威迫於德國的壓力,拒絕英法軍隊過境。無奈之下,芬蘭政府在瑞典的斡旋下派代表至莫斯科議和。

  1940年3月12日蘇芬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維堡(芬蘭第三大城市,重要工業中心和塞馬運河出海口)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島嶼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30年作為海軍基地。芬蘭喪失了1/l0的土地,1/5的工業產值,22萬居民被迫搬遷。

    芬蘭割讓了土地,Hanko島嶼為租借。這個協議對於芬蘭來說非常痛苦。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稱:“該條約給我國的戰略地位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喪失了本來可以保證我們阻止入侵軍隊前進的全部要地。新的國界使芬蘭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漢科則像一支指向我國心臟的手槍。”

  此役,芬蘭一共傷亡68480人,占全國總人口的近百分之二,包括死亡或失蹤24923人,受傷43557人。但無論如何,頑強的芬蘭人抵擋住了120萬侵略大軍,沒有讓蘇方達成佔領整個芬蘭的目標。

  蘇聯方面,官方公開的數字是傷亡20萬,其中死亡48745人,傷158863人。這個數字連蘇聯人自己都不信。《赫魯雪夫回憶錄》中提到了冬季戰爭的傷亡數字是”上百萬“。

  當代俄羅斯軍史學家研究認為,蘇軍死亡近20萬人,傷病員超五十萬人,合計傷亡達到70萬,是芬蘭軍隊傷亡的十倍以上。蘇軍還損失了五百多架飛機,一千多輛坦克。

  一名蘇聯將軍在被問及這場戰爭有什麼收穫時,他回答說,“我們已經贏得了足夠的土地埋葬我們犧牲的戰友。”

第二階段 卡累利阿戰爭

日期:1941年6月25日-1944年9月19日

主題:芬蘭反擊,企圖收復失地

  芬蘭作為一個小國,其保全自己的基本政策是與敵方的敵對者合作。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國進攻蘇聯後,芬蘭於10月25日向蘇聯宣戰,12月6日芬蘭收復了在冬季戰爭中的失地。

  1944年蘇軍在德蘇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後,6月9日向芬軍進攻,攻破新曼納海姆防線。6月20日,蘇軍佔領維堡。7月蘇軍重占薩拉地區。

  1944年9月19日芬蘭同蘇簽訂停戰協定,並對德宣戰。1947年2月10日,蘇聯等盟國與芬蘭在巴黎簽訂和約。《巴黎和約》除確認1940年《蘇芬和約》的全部條款外,芬蘭又將貝柴摩省割讓給蘇聯;把波卡拉半島租蘇聯50年作海軍基地;賠款3億美元。

  在芬蘭人看來,在二戰中與德國納粹的合作,並非認同其價值觀,而是純粹建立在對蘇聯的極度恐懼之上的,芬蘭人最終同意和德國人一起作戰,但是不肯結盟,因為芬蘭人一直堅持他們作戰是為了收復失地,因此芬蘭與德國只是“戰友”而不是“盟友”。

  和芬蘭類似經歷的,還有其南邊的波羅的海三國。

  蘇聯在1920年承認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的獨立,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聯出兵佔領了三國,並馬上開始人口清洗和資產沒收。單單是1941年6月,蘇聯就把波羅的海三國人口的6%強制遷徙到中亞和西伯利亞,官方計畫是遷移3/4的人口,以實現大規模的人口置換,形成俄羅斯族的人口優勢。

  當1941年德國人把蘇聯人趕走佔領三國,當地民眾可以說是簞食壺漿迎王師。納粹德國當然不是解放者,德國人後來允許三國民眾加入党衛軍,但是直到蘇聯反攻之前,三國民眾對加入納粹軍隊都不怎麼熱情。但是,自從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由守轉攻,三國民眾加入納粹軍隊的積極性高漲。到1944年中,總共有六萬愛沙尼亞士兵,六萬拉脫維亞士兵和四萬立陶宛士兵在德國軍隊中作戰抵抗蘇聯紅軍。可以看到,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一樣對蘇聯極度恐懼,為了抵抗蘇聯他們都願意和納粹合作。

  對於夾在強大鄰國之間的小國來說,不可能實現完全的中立。比較理性的選擇,大概是二害相權取其輕吧。

  斧頭理論

  幾十年來,蘇官方材料始終把這場戰爭說成是由芬蘭挑起的,是芬蘭對蘇聯進行武裝挑釁的結果。領導人赫魯雪夫說:“我們要芬蘭人讓給我們一定面積的領土,把邊界移得離列寧格勒更遠一點,這可滿足我們保衛安全的需要。芬蘭人拒絕接受我們的條件,所以我們無計可施,只好用戰爭解決問題。”

  六十年後,對於俄羅斯2014年出兵烏克蘭克裡米亞,普京是這麼解釋的,這是糾正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1954年把克裡米亞半島由俄羅斯轉交給烏克蘭的歷史錯誤。因為當時雙方都屬於蘇聯,轉交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舉動。

  按照這個理論,俄羅斯與周邊各國之間的歷史錯誤多了去了。但對於俄人來說,由於根植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無法理解對等合作共同發展的觀念,導致了對土地的無盡貪念。看你不爽,我就要用斧頭砍你,這稱為俄人的斧頭理論。

  俄軍戰力

  蘇軍在具備完全碾壓優勢的情況下,被看似弱小不堪一擊的芬蘭人打得滿地找牙,其戰鬥力可見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芬蘭空軍憑藉堅強的戰鬥意志和有效的戰術,給蘇聯空軍以沉重打擊,一共擊落了521架蘇聯飛機,而自己只損失了62架飛機,而且用的都是普通性能的老飛機。

  這樣的空戰結果不稀奇,如此懸殊的戰績,說明了俄羅斯在裝備和人員能力方面的致命弱點。1970年7月,以色列和蘇聯空軍之間曾在埃及蘇伊士灣上空發生了一場秘密空戰。2架幻影8架鬼怪式對陣12架米格21,4架米格被當場擊落,一架被擊傷後墜毀。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稱他們的F16戰鬥機在敘利亞擊落了一架俄羅斯空軍的蘇24戰鬥轟炸機。

  回望1904-1905年,當沙俄遇到工業化中的日本被打得滿地找牙,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遠東陸軍同樣遭重創。再回顧一下1812年和1941年指揮大軍長驅直入的拿破崙和希特勒,之所以止步於莫斯科,與其說是俄羅斯人的勝利,不如說是極寒天氣的勝利。

  所謂的戰鬥民族,只適合在奧斯曼土耳其、蒙古、大清這樣的落後的非工業國家面前展現實力。五十年前,蘇方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坦克無數,且威脅要動用原子彈轟炸,並非隨便說說。

  現代武器已經從原來的機械式、覆蓋式,變得集成化、精密化、數位化、系統化。以前軍人操作簡單的大炮坦克不難,但現在複雜的系統設備需要相當的個體能力,並以整體配合形成戰鬥力。作者判斷,就俄羅斯目前的精密工業能力和電子技術水準,其軍事技術整體上已經落後。俄軍戰鬥力,也被嚴重高估。

  發生在英國的軍用毒劑醜聞,更是俄軍方管理混亂的信號。普治下的俄羅斯,目前也就是維持現狀罷了。一旦政局不穩,其龐大的老舊核武和化武庫,將對世界和平產生嚴重威脅。

  這樣的戰鬥民族,其實是戰鬥蠻族。

  佔領之後

  芬蘭被占領土的22萬居民大多搬遷到芬蘭內地,1956年卡累利阿加盟共和國被併入俄羅斯聯邦。二戰後蘇聯採取民族遷徙的極端政策,完全改變了卡累利阿地區的民族結構,現在該地區俄羅斯族占總人口的77%,而卡累利阿族僅占9%,芬蘭族更只有2%。

  而波羅的海三國,單單是1941年6月,蘇聯就把波羅的海三國人口的6%強制遷徙到中亞和西伯利亞,官方計畫是遷移3/4的人口,以實現大規模的人口置換,形成俄羅斯族的人口優勢,未能成功。現在三國境內相當比例的俄羅斯人,依然是困擾發展的重大問題。

  人口置換,鳩占鵲巢。

  芬蘭的命運

  芬蘭二次頑強阻擊了蘇聯的進攻,勇敢堅強的戰鬥品質使得芬蘭沒有成為傀儡政權,俄羅斯人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放棄了佔領芬蘭的企圖。

  芬蘭人雖然損失了1/10的土地,但領土主權還在,逃脫了與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國家被蘇聯吞併的悲慘命運。本來就沒有多少人口的波羅的海國家,有超過一百萬人在蘇聯古拉格勞改營失蹤,其中大部分被槍決或過勞致死。

  為保護自己的領土而頑強抵抗蘇聯侵略的故事,芬蘭人拍了兩部電影,一部是展示1939年冬季戰爭的《家園保衛戰》,和展示1944年卡累利阿戰爭的《血戰1944》,值得一看。

  小國芬蘭,勇敢對抗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並取得了傲人的戰績,從而贏得世人的尊重,並成為俄羅斯周邊唯一的發達國家。而脫離蘇俄控制的波羅的海諸國,也即將邁入發達國家門檻。

  現在,目睹烏克蘭的炮火紛飛,不禁讓人想起來1240年蒙古鐵騎兵臨基輔城下的場景,不投降就屠城。於是,這些國家有了自己的選擇。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