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 2022-03-30 有溫度的《華人文化研究》期刊 作者-陳煒舜/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最新一期《華人文化研究》樣刊終於寄到,香港這邊便達二十餘冊。為了減省臺灣方面的郵資,我一般會全部收下香港作者的樣刊,再自行轉寄。 刊物純為民間性質,不隸屬於任何院校,由龔鵬程校長、楊松年老師創辦。由於人手不足、資金有限,這幾年也算是艱苦奮進,但至今總算薄有名聲,最近幾期都出現投稿踴躍、版面不足的情況。學界的「正規」學報何其多哉,為什麼還要創辦此刊?除了主題以外,還涉及作者。此刊創辦時,楊老師曾強調要著眼於三類投稿者:退休或資深學者,民間學者,年輕學者或研究生。他們發聲的平臺是最少的。因此我承乏其事五年,對於這項宗旨一直念茲在茲。中生代學者方面,我只抱持「守株待兔」的態度;如果主動邀稿,恐怕造成對方壓力,那又何必? 由於本刊所刊登退休與資深學者的作品甚多(僅就本期而言便有十七八位年過七旬的作者),涵養既厚,下筆亦足發人深思。因此,有同仁建議讓本刊評級。我思考後,覺得並不適合:本刊的特色就在於民間性,因此除了常規論文外,還有訪談錄、紀念專輯、劄記、書評等。一旦提評,這些特色欄目恐怕就煙消雲散。因此楊老師後來說:「如果這些欄目無以為繼,我情願不評級。」誠然。 不過,本刊依然是有評審機制的,若當它是一本「同人」刊物,那只能「怪」我接手以來,的確會不時邀請相熟老師輩的學者賜稿︰一來作品素質有保證,二來我也很樂意「服其勞」,畢竟學術研究並非冷冰冰、死板板,而是有溫度的。但凡我邀稿的無論前輩、平輩、晚輩,大多了解本刊運作的難處,一般都會放心讓我們去處理。這正是溫度之所繫。至於近年日多的投稿者,我也希望本刊與他們成為朋友。同人于野,利涉大川嘛。 不過,偶爾也存在著「低溫感」。比如與我既非完全陌路之人,第五波疫情肆虐之際,卻連續來電話、來電郵,絲毫不問候一聲近況,開口便是:「那個華人……什麼的,出版了嗎?」我的經驗,說不出姓名或名稱有兩種情況,一是真不記得,一是裝不記得。真不記得,態度仍可以很親切的;裝不記得,大概自有表示「我跟你不太熟」的意思――何況投稿還不止一次。疫情嚴重時,郵局關閉、順豐不上門,我就算收到了,又能如何? 大家都是抓筆桿子的,都會有敝帚自珍的趨向,卻並非人人都懂得如何將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調適得平和一點。我在香港,編輯部同事在臺灣,我又不是印刷機上的螺絲釘,焉能知悉進度的每個細節?印好了、寄到了,你不問我也自然會在適當時機轉發;沒印好、沒寄到,每天問我三次也沒用。本刊既已被說成「同人」刊物了,竟然「人」都不跟我「同」一下,連刊物運作概況也不清楚,看來不大符合本刊宗旨喔! 七律曰: 為學熙熙也似春。於朝於野盡同人。 禮非象外禮寧偽,詩在民間詩至真。 叵耐效他層壓式,奈何修此障知因。 慎毋自覺偏良好,卦在地山尤可親。 Related Topics 陳煒舜 文章導覽 < 澤倫斯基成中國崛起的貴人俄軍總參謀部作戰總局局長發佈俄烏衝突月度總結報告〈2022年3月25日〉 > You Might Also Like 法務部檢察官綁在一起司法能清嗎? 天才的執政當局能源政策 中共對台灣當局失望後會如何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