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確診過萬,應迅速放開管制

文-陳根/大陸學者

最近香港出現了疫情的失控,而當我寫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有很大的壓力,在當前國內的醫學與病毒學方面的專家都避而不談,而是一些社會公共領域的人士在談論的情況下,談論客觀的抗疫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我完全可以選擇不談論香港抗疫的話題,也可以選擇採取譴責香港政府的方式,堅持宣導非理性非科學的清零方式,因為這樣的言論對於我而言沒有任何風險和壓力。但是我還是希望發表客觀的言論,因為疫情是一場科學與現代醫學的事情,不能將抗疫政治化與輿論化。

從上周香港開始採取大規模的核酸檢測以來,所呈現的確診數位以驚人的數位在增長,到現在已經過萬。那麼這還只是擴大了一部分的採集人群範圍下就出現的情況,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如果對全香港人員都採取核酸檢測,這個確診數字一定是在6位元數字以上,並且很多人在採集的時候已經自愈了。

當我談疫情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網友認為我的沒有談科學,那麼今天我就來幾組權威資料為基礎來談:

根據日本京都府立大學一個醫學團隊發表的研究報告,研究團隊發現在塑膠表面上,Alpha、Beta、Gamma和Delta變種的平均存活時間分別為 191.3、156.6、59.3和114小時。Omicron變種病毒則為193.5小時(8天),比其他所有病毒株要高。在人體皮膚上的存活時間也是如此,Alpha、Beta、Gamma和Delta變種分別為19.6、19.1、11及16.8小時。Omicron變種存活時間為21.1小時。

而香港這一波Omicron疫情是在12月初就出現了,如果說要採取動態清零的政策,那麼在12月初期就採取是有效的。現在距離12月初已經兩個多月時間,在Omicron強大的傳播力以及超長的存活時間來看。香港這樣一個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一,人口流動也是全世界第一繁忙的城市,病毒早已經擴散。

當下的核酸檢測與否的意義只是在於通過檢測知道了有多少感染資料,然後這些不斷翻倍的確診資料通過媒體與輿論的放大,給社會造成恐慌與壓力。

在疫情已經擴散的今天,談論動態清零還是西方的全面放開,其實都已經失去意義,當下最重要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基於香港的實際情況,以及Omicron病毒的實際情況制定政策,儘量減少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眼下的香港,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是無症狀與輕症感染者,並且很多感染者都已經自愈,而我們將有效的醫療與人員資源投入到沒有意義的核酸篩查中,而不是投入到重症患者救治中,是一件極為錯誤的事情。根據香港多家媒體報導,有15人從香港東湧碼頭偷渡到珠海,至少4人確診,疫情波及廣東及湖南省。(這個事件我今天不談論,這15個人到底是不是香港人目前不好確定,因為香港人回去沒有必要採用偷渡的方式。)

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看,其實香港今天,該感染的人已經感染的差不多了。而現實的香港,核酸檢測要五天出結果,並且一個相對自由民主的社會根本無法做到像中國大陸一樣的社區網格化管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核酸檢測出來的確診資料是5天以前的採集樣本,那麼我們還採取所謂的動態清零和嚴格管制措施是毫無實際意義的,無非是在做一件政治正確的秀。

根據倫敦帝國理工學院2021年12月公佈的研究結果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逃避過去感染或兩劑疫苗接種產生的免疫力,再次感染奧密克戎的風險是德爾塔的5.4倍。這種程度的免疫逃避意味著過去感染對奧密克戎再感染提供的保護可能只有 19%。

根據2月15日,《科學》(Science)雜誌官網發表一項關於mRNA新冠疫苗接種後保護效力的研究顯示,疫苗保護效果隨時間減弱,在兩劑接種6個月後,疫苗對德爾塔(Delta)和奧密克戎(Omicron)毒株的免疫基本無效。

英國劍橋大學2021年一項研究顯示,接種了三劑疫苗後感染奧密克戎,住院風險可降低81%,英國公共衛生與安全署的調查則顯示接種三劑疫苗可降低奧密克戎住院風險 88%。但目前不清楚這種保護能持續多久,以及在未來幾個月內是否需要加強疫苗。

在南非進行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即使在接種兩劑疫苗幾個月後,輝瑞疫苗也能防止大約 70% 的住院率,在第三劑加強劑後增加到 90% 以上。

世衛組織專家萊恩2021年12月上旬表示,現有疫苗對 Omicron 仍有預防重症的免疫效力,雖然這個最新變異株對輝瑞疫苗有部分免疫逃逸。他說,沒有跡象表明Omicron 會比其他變體更擅長免疫逃逸。

世衛組織專家邁克·萊恩(Mike Ryan)表示,初步資料表明奧密克戎感染引發的症狀並不比德爾塔和其他變異株的更嚴重,嚴重程度應該是向“逐漸減弱的方向”發展。不過,奧密克戎具有部分免疫逃逸能力,這意味著,與德爾塔病毒時相比,可能會有更多老年人被感染。

那麼所有的實驗室研究,包括世衛組織專家在內,都指向於一個相同的結論,那就是:mANR技術的疫苗在接種兩針之後依然會再次感染Omicron,但是可以大幅降低重症率的發生。而接種了第三針加強針之後,儘管可能會發生再感染Omicron的風險,但住院風險可降低 88%。包括張文宏在內的中國專家為什麼說目前還不需要考慮第四針加強針的接種,背後就是這些實驗室資料的支援。

這也就是說,疫苗的接種的非常有效能防止感染重症化的直接有效手段,當然這個前提是基於疫苗接種之後的身體內的有效抗體率。這也就是我為什麼呼籲放棄當前的大規模核酸採集檢測,而轉向于宣導市民自行開展抗體檢測的原因。而在香港,很早之前就已經有自行檢測抗體的試劑在市場上流通。

那麼,在國際上所有的實驗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都明確的表示,疫苗接種的有效性。在這樣的科學研究資料面前,為什麼所有的輿論以及香港政府還是選擇這種沒有實際意義,但又會造成社會恐慌和擾民的大規模核酸採集行動。這其中的背後就是在這場抗疫面前,政治正確比科學抗疫更重要。

既然疫苗接種後是對Omicron直接有效的,那麼,只要具有有效的抗體,即便是感染Omicron也只是輕症化或者無感化。因此,此時香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就立即在安心出行上推出市民自行抗體採集檢測的資料,然後由病毒學家通過實驗資料來確定一個相對安全的抗體值。對於抗體值沒有達到這一標準的,就立即研究如何補接種疫苗,對抗體進行有效的提升。

正是基於抗體有效率對對抗Omicron是直接有效的這一情況,我之前在看到國內出現Omicron擴散的時候,才會呼籲要開展抗體檢測。因為從國際臨床實際的資料來看,滅火技術的疫苗在抗體有效性上是明顯落後於mRNA,但是我們依然沒有推出,也沒有引進mRNA技術的疫苗在國內開展接種。

當然這個也有實際的情況存在,我們國家的人口眾多,而mRNA技術的疫苗對於存在基礎疾病的人群並不適合接種。

我再來組資料,這些資料很多在國內是看不到的: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今年3月至8月招募726名已接種兩針新冠疫苗的成年人,並分別抽49名複必泰及科興接種者,檢驗抗體水準及免疫細胞反應。溶斑減少中和試驗法(PRNT)為其中一種量度中和抗體水準指標,數值顯示,接種複必泰者1個月後的PRNT50達251.6,接種科興者僅69.45,研究按過往資料推算,估計6個月後科興接種者僅16.3%人抗體水準能達保護門檻,但複必泰接種者則仍有79.6%人達標,而年紀愈大、抗體水準愈低。

也就是說,不論是香港還是中國大陸,我們目前需要的是儘快開展抗體篩查,對於接種後不產生抗體的人群推出補接種的方案。因為疫苗接種後是否能夠建立群體免疫屏障的核心並不是疫苗接種率的多少,而是疫苗接種之後的抗體有效率人群達到了多少。但是很遺憾的是目前國內的疫苗生產廠家,沒有一家敢於或願意向社會根據其疫苗接種後的抗體有效率資料。

因此,當下的香港應該立即改變防疫策略。病毒初期,由於病毒還沒有變異,並且我們人類對於這個病毒很陌生,以及沒有相關的有效疫苗的研製與接種,我們需要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這是非常正確的決策。但是隨著病毒自身的變異,病毒自身已經朝著致死率越來越低的方向演變,包括我們的疫苗接種後只要抗體有效性達到的情況下,感染就是一種無症狀化與輕症化的結果。

這種感染的致死率結果已經低於一次強流感引發的死亡率,只是我們平時沒有關注、統計與報導流感造成的死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許會將一些由流感引發的死亡當成自然或意外死亡。但是歐美對於流感引發的死亡是有統計資料研究的,因此當他們從資料上看到這個Omicron的變種致死率已經遠低於流感的時候,就不再採取管制。

根據報導週三,有9名感染者去世,包括一名100歲女患者,1名3歲女童,其餘7人年齡由37歲至97歲;17名確診者情況危殆,超過2600名確診患者留院。

很多人罵我,認為我缺乏人性。客觀的說,死亡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正如生命的形成一樣複雜。從這些死亡的個案來看,到底是不是跟感染有直接的關係密切不好下結論。這也就是為什麼政府所公佈的死亡病例時,並沒有直接說是Omicron感染導致的死亡,而只是說在確診病例中出現了死亡病例。因為確實無法從醫學上簡單的確定這些死亡病例是不是有Omicron感染所造成,正如我之前所談到的,Omicron只是一個死亡的誘因,並不一定是主因。

Omicron感染不一定是這些死亡病例的主因,我可以非常確定的說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死亡病例報導出來,然後都是有過Omicron感染的。

為什麼呢?因為這其中的一部分人當前正常的身體疾病都已經無法在醫院裡獲得及時的救治,大量的醫療資源被用於抗疫之後,造成了醫療資源的短缺,醫務人員的正常救治工作被打亂。這其中一些病患在出現身體不適時並不是因為感染新冠,而是在醫院的漫長等待中被感染,然後真正的死亡原因可能就是其他疾病因為沒有獲得及時救治而導致,只是最後也感染了Omicron而已。

因此,科學抗疫是當前應對Omicron最困難的辦法,受制於政治正確,受制於群體的認知偏見,受制於網路的輿論壓力。但我依然呼籲在Omicron面前,以及人類有可能長期與新冠病毒共存的這些時間中,我們需要進行平衡,在社會民生發展與抗疫之間選擇一種平衡的方式。

根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2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在發佈的新指南中表示,新冠確診病例激增的國家和地區可在某些情況下將隔離天數從14天縮減至7天。世衛組織表示,縮短隔離期有助於減緩關鍵服務的壓力。

世衛組織舉例說,只要沒有出現新冠肺炎症狀,檢測結果呈陰性者的隔離期可以縮短為七天,沒有做檢測者的隔離期可以縮短為10天。世衛組織表示,面對類似情況的國家可以考慮放寬病毒接觸者的追蹤措施。對於密切接觸者,各國應該優先考慮感染風險最高的群體,例如醫療人員、患有嚴重疾病者以及未接種疫苗的人。此前,美國、德國和瑞士等國家已經縮短隔離期,以應對因奧密克戎引發的感染浪潮。

當然,大家也可以認為西方國家這些實驗室的研究,這些透明的臨床資料,以及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實驗室所做的這些實驗資料都不是科學,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建議也不是科學,我所表達的言論也都不是科學。而大家通過自己有限的假像認知,以及有國內媒體上獲取的片面資訊,對疫情建立的認知就是科學,那是大家自己的選擇。正如清朝政府始終堅定的相信自己就是科學一樣。

而當下的香港,需要做的事情是立即改變當前的抗疫防疫策略,不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的核酸篩查,因為篩查出來也救治不了,除了增加社會的恐慌之外毫無意義。然後推行抗體篩查,以及擴大推廣對於未接種人群的疫苗接種工作,大力普及疫苗接種,並且在第一時間為有接種需要的人群提供疫苗接種,借助於疫苗的接種來降低重症率與感染率的發生。

首先,恢復醫院的正常救治工作,留出醫療資源給予重症患者。一方面,不要讓重症患者因為無法得到救治而出現更多的死亡病例;另一方面,不要因為無意義的感染確診人數而擠佔了本身就不充分的正常醫療救治資源,導致其他的病患也無法就醫而出現更多死亡。

同時,對於一些長者或是兒童所處的場所的相關工作人員實施核酸檢測,以及相關的防疫工作。對於一些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政府可以考慮租借酒店對這些有需要的特殊人群實施集中一段時間的隔離保護措施。

如果有必要,引進中藥處方供市民免費領取。新冠出現至今,我們人類依然沒有找到可以治療的有效藥物,而我們今天能做的治療無非就是利用一些藥物盡可能的控制一下病毒複製的速度,以及能有效的啟動自體的免疫系統,最終還是依靠自體免疫系統戰勝新冠。正如我們對待流感一樣,我們沒有可以治療的藥物,我們今天所用的感冒藥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安慰劑加助眠劑,最終真正戰勝感冒的核心就是我們的自體免疫系統。

病毒在變,疫苗在發展,顯然我們不能一直採取這種清零的方式。如果新冠病毒如當前病毒學家們的預測,將會一直與我們共存,那麼我們就需要思考如何從科學、醫學的層面來推動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模式。

在疫情初期,我已曾經非常嚴厲的批評美國的抗疫政策,並在美國出版了專門討論疫情與醫學的書《SELF-DISCIPLINE AND NTURE》,批評美國當時的政策,以及從醫學的角度如何科學的應對這次的疫情。當然,很遺憾的是我這本書可以在全世界的英文國家發行,卻無法在國內出版,中文只能以繁體的形式在臺灣出版,在港澳臺發行。

現在,我們已經與病毒共同存在了3年時間,病毒也因為疫苗的干擾而不斷出現變異,毒性越來越弱,其致死率已經遠低於一次強流感所造成的傷害。因此,我依然呼籲,我們需要科學、客觀的看待病毒,並在防疫與生活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疫情是一場現代科學的問題,是一個現代醫學問題,然而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很難從群體上建立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的認知。香港的這場抗疫不難,難在了我們無法從科學的角度來開展抗疫。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