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主義的未來

文-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及思想家】

十八世紀迄今,隨著西方工業、科技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擴張,人愈來愈躊躇滿志,對於繼續前進,深具雄心。

但意識形態的膨漲,抵不住實際生活上的感受。都市叢林的搏殺、國家與民族的戰爭、性關係的混亂和家庭的變異、機器對人的協助及威脅、人際關係的疏離與壓迫……,愈來愈令人難以忍受,大家都累了。

也就是:理智上自以為先進、文明,驕傲得不得了;生活具體感受卻一塌糊塗,苦,又不堪言、不敢言。

但在一個律師和心理醫生變成生活必需品的時代,心裡自然會生出批判的鋒芒,割破現代虛假繁榮的面紗,召喚新時代的到來。

各種美麗新世界的預告,於是充斥于歐美。未來意象,漫步于歐美大地。

可是這些西方朋友講來講去,終究只是滿天打雷不下雨,如《周易·小畜》說的“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一、與過去決裂的

二十世紀剛一開始,就出現一種“未來主義”。

1909年2月,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謳歌現代工業文明、科學技術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時間與空間觀念,主張未來的文藝應當反映現代機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競爭。

另一方面,他又詛咒一切舊的傳統文化,高喊:“幹起來吧!點燃圖書館的書架!把河水引來淹掉一切博物館畫廊,啊!看著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畫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隨波逐流地飄浮是多麼地開心!舉起斧頭鐵錘毫不手軟地搗毀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本來,社會的演化和變遷都很緩慢,流水要漸漸才會瘀堵或積漫成大湖,新潮夾混著舊水、新柴添旺了老火。

可是,青春期叛逆的靈魂哪耐得住?恨不得轟然來一場戰爭,把舊社會炸碎:老傢伙都去死吧,該我上臺了!

這樣形成的洪流,立刻流行於俄、法、英、德等國,不但成為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中一個流派。甚至所有的藝術樣式,繪畫、雕塑、詩歌、戲劇、音樂,乃至烹飪,都有這類呼聲。

例如《未來主義建築宣言》認為未來的城市應該有大旅館、大火車站、大公路、大海港和商場、明亮的畫廊、筆直的道路。在混凝土、鋼和玻璃組成的建築物上,沒有圖畫和雕塑,只有它們天生的輪廓和體形予人以美。建築物將是粗獷的,像機器一樣簡單,要多高就多高、要多大就多大。城市交通用許多交叉樞紐與金屬的步行道和快速輸送帶有機地聯繫起來。

《未來主義繪畫宣言》則聲稱:“我們將竭盡全力的和那些過時的、盲信的、被罪惡的博物館所鼓舞著的舊信仰做鬥爭。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時光流逝中骯髒和腐朽的事物。” 藝術裝飾、漩渦主義畫派、構成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另外還有《未來主義雕塑宣言》《未來主義服飾宣言》等等。總之,大家看得出來:這群人真是現代社會的兒子,急躁地想“弒父”自立,所以宣稱他們是未來的世代。

可是他們所反對的,其實是(現代社會中還遺存的)前現代之生活與感性;他們所支持和嚮往的,則是現代最典型、最極端、最不同于前現代社會之處。

為了打倒“過去主義”,為了讓現代跟過去切割得更徹底,他們甚至歡迎戰爭、歌頌戰爭,認為戰爭是藝術最終極的形式。或者乾脆公然支持義大利法西斯主義。

這樣,當然也就使得這個流派到歐戰結束後就基本歇菜了。

二、青春躁動之餘

青春期的躁動,雖在成年後就漸漸平撫,卻仍留在血液裡,成為生命力之一部分。未來主義所宣導的一些元素,至今也還一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對年輕、速度、力量和技術的偏愛,或馬里內蒂“人體金屬化”的藝術主張,在很多現代電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都有。“賽伯朋克”也是在未來主義的影響下出現的。建築方面,如巴黎蓬比杜藝術與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滙豐銀行大廈(1979-1985)之類,直到20世紀後期仍閃著未來主義的火花。

未來主義傳入俄國後,情況卻略有不同。

未來主義在俄國詩壇,主張摧毀舊世界,否認文化傳統,如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說自己是是照亮宇宙的未來人、發出光線的新人種。以謝維裡亞寧、以赫列勃尼科夫、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

他們的宣言是《給大眾品味一記耳光》,號召創立新的實驗性寫詩法,拋開邏輯與傳統的句法。要胡亂擺放一些單詞,把意義剝掉,只採取它們的聲音。

他們支持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希望能控制革命後的文化走向,並創造與革命文化之日常活動結合的新藝術。

但是,標新立異的文學、造反的理論,焉能持久?

1930年就式微了。

或許你會聯想到中國1917年的文學革命。啊,如果想到了,那要恭喜你。因為國內談五四的人都無世界性眼光,看不到五四新青年運動和這一路思潮的關聯也是狂飆橫掃,打倒傳統,出現新詩,自稱新青年,然後跟蘇聯、跟馬克思主義結合而日益政治化的。

只是這種狂亂在中國要持續得更久些,實驗性寫詩法的腦子還沒清醒。

三、從叛逆到和解的現代性

如此高歌未來,為何“密雲不雨”,終究未脫現代性,仍是現代思潮和藝術之一支?

因為他們雖號稱未來,其實仍舊套在一個“傳統/現代”意識形態和時間觀中。所有行為,用大白話說,就是:你們那一套過時了,未來屬於我們年輕人。

“我們”這一套又是什麼呢?沒什麼,只是青春版的現代性而已。叛逆青年推崇現代都市生活、工業技術、現代感性、世俗需求,想讓它來得更猛烈一些而已。

但所有的青少年次文化,其實都不能長久。“狂飆的一代”飆了一陣,還沒等到他們的未來,他們自己就已偃旗息鼓了。就像在街頭或酒吧中,抱著吉他狂吼的搖滾青年那樣,還沒熬到天亮,就把自己熬成了一灘爛泥。或久而自厭,找不到出路,自殺、自棄了事;或穿上西裝,進入公司,把青春版現代性當成設計項目與符號,結合到資本市場的運作中去;或在通俗時尚流行圈中,被更青春的肉體和口號替代。

所以,未來主義並沒什麼未來。

反倒是經過未來主義這麼一攪和,現代社會對自己本身的現代性也開始要審慎對待了。

因此你會看到二十世紀前半,法、英、德、意等國現代主義藝術運動非常激切熱鬧,中國大陸和蘇聯創造與革命文化的日常活動相結合的新藝術,也非常突出。現代化大進程,要把一切傳統、前現代的東西全部清掃進歷史的垃圾箱裡,更是氣勢如虹,沛然仿彿莫之能禦。

可是二十世界下半場,這種氣勢就弱下來了,洩了氣的現代,和傳統開始重新要商量一下它們的關係。

本來強調傳統與現代不相容的二元對立模式,逐漸調整為動態連續模式,從“傳統與現代”轉成“從傳統到現代”。傳統從阻礙現代之物,變成可以轉換以適應于現代,甚至可以是有助於現代發展之元素。

前者是我國五四到文革時期之思路,後者是日本及“東亞四小龍”以傳統文化來發展現代化的情況。

這時,就也出現了另一種鬆動原有論述模型的講法,那就是將“現代”複數化。認為現代雖最早出現於西方,但亞、非、拉美不一定都得跟西方走,或變成西方那樣;可以如日本,形成一種“亞洲型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融合了非西方的本地文化而形成之現代社會。

四、現代繼續走向未來?

現代化理論之所以會想要調整,是因為它的發展已經出現了極大的現實問題。

早在馬克思那時,就看到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社會問題,而想推翻它。結果,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尚未發展成工業資本主義的國家,卻提前實驗了馬克思的想法。

其他不願步蘇聯和中國大陸後塵,暴力推翻舊社會的國家,當然只能調整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體質,減少它理論和現實上的矛盾與缺點,以圖繼續發展。

傳統,從阻礙現代之物,變成可以轉換以適應于現代,甚至有助於現代發展,就是其中一種調整思路,以便於繼續現代化。

之所以說這只是現代化的一種思路,是因為5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主導的現代化理論盛況空前,形成了一套整體解釋近代社會變遷的理論體系,而上述思路即屬於其中之一。

可是,“現代化”畢竟只是個新發明的傳統。使用“現代化”一詞來說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是1951年才確定的。

接著丹尼爾·勒納《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現代化》、《發展中地區的政治學》(阿爾蒙德和科爾曼,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現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現代化和社會結構》(列維,1966)、《現代化的動力:比較歷史研究》(布萊克,1966)、《現代化的抵制和變化》(埃森斯塔特,1966)、《國際體系與社會現代化》(內特爾和羅伯遜,1968)、《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頓,1968)等一系列大作,歷時50年,終於形成了龐大的現代化理論體系。

讀我這文章的朋友,大多沒體驗過那個時期。龐大的理論體系對人、對社會的影響,和大陸與蘇聯的馬克思意識形態世界,其實沒什麼區別。

因為理論比現實更具先導性,所以不是生活總結或歸納為理論,而是理論指導著現實走,理論是眼睛,教你怎麼看、看到什麼。

理論又都有政策含義,故生活隨政策而變。因為它不但解釋了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也教育並指揮著發展中國家如何發展,以追趕上先進國家。

當時,世界分成兩半,大陸與蘇聯是一半,以美國為主的“自由陣營”是一半,彼此冷戰。而冷戰,比的不是槍砲,槍砲原子彈兩邊都有;真正的區別是意識形態、是兩套理論體系。

在現代化理論這一邊,當然是以此宣傳歐美工業革命以來的成績,吸引亞非中南美各“發展中國家”來效法並形成同盟關係。

但有三個問題卻很棘手:

(一)是現代化若要變成全球性的進程,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情況卻差異甚大,其“理一分殊”之處,如何理解或處理?

(二)這種理論,究其實,仍是“以勢定理”的。你富強了,誇誇其談,別人只能聽你的;如果你經濟不行了,別人的非議自然也隨之而至,甚至望望然而去。

70年代前後,歐美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出現重大轉折,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比例持續下降,工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比例亦然,城市居民則向郊區農村移動,生態環境意識又開始興起,情況都與現代化的想法不同,對現代化的質疑乃愈來愈大。

(三)現代化理論,可以解釋歐美發生的深刻變化,也可指揮發展中國家如何發展,卻怎麽解釋發達國家今後的發展?

換言之,它仍是向後看的,要用對過去的一番描述,來指導人前行。結果自己走來走去,未來該如何走倒忘記想想了。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