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 / 2021-12-21 楊松年先生的第二副筆墨——序《雲海集》 文-范軍 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早前曾經說過,學者要有兩副筆墨,一手操持學術研究,一手揮灑散文隨筆。讀者手中的這本書所彙集的就是楊松年教授的第二副筆墨。 楊松年教授是新加坡著名學者,曾執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和臺灣佛光大學,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新馬華文文學,以及華人民間信仰等學術領域的研究卓有建樹,著作等身。然而長期以來,楊先生除了熱心投身於新加坡華文文學研究事業,還曾擔任新加坡文藝研究會(新加坡文藝協會前身)創會會長,大力推動華文文學的創作與出版,並且還以風入松、綠雲等筆名寫作華文散文、隨筆,因此楊先生也是新華文學的重要作家,而這部《雲海集》是楊先生在大陸出版的第一部隨筆散文集。 我有幸在幾年前的廈門學術會議上與楊先生結緣,楊先生的平易親切,令人一見即傾蓋如故。在其後的五年間,楊先生和師母幾乎每個月都會來曼谷,這樣我們就有很多餐聚晤談的機會。我太太常說,我們與楊老師、師母會面的頻率遠遠多過我遠在中國的父母。積年累月,楊老師和師母與我們已經如同家人一般親切。我們陪老師一起踏訪考察泰國的寺院神廟,隨時可以親炙請益,在為學為人諸方面都是獲益匪淺。 今年新冠疫情在東南亞高漲時,我的小女出生,而楊先生也身體不適,家事國事天下事俱令人憂心如焚、焦慮不安。四、五月間,楊老師通過微信陸續發送他寫的隨筆散文給我,這些靜觀天地、感悟人生的隨筆、散文在那段時間,像涓涓清流滋潤慰藉著我的心靈。我非常喜愛,也心存感激,有時內心有所觸動,不免評議幾句,老師不以為忤,反而在隨筆散文集出版之際,命我為他的隨筆散文集寫序。 一般而言,前輩給後學寫序是慣例。作為晚生後輩,我在初受命寫序之時,一時心意逡巡不知如何下筆。好在因為我幫楊老師整理這部隨筆散文集的文稿,應是這部文集的第一讀者,所以我或許可以談談這部書的內容和我的閱讀心得體會。 這部散文隨筆集分為四部分:一、孤雲片片,彙集隨筆短章一百篇;二、閩風南渡,收錄散文十篇;三、懷師憶友,則是五篇懷念文章;四、書序評講,則是為學界同仁所寫的八篇書序和書評。 第一部分「孤雲片片」,一百篇隨筆短章,文體介乎散文詩和隨感錄之間。楊老師自言,這類作品「興來寫作,思來暢言,如此而已」,並不是詩,但是老師也不否認其中不乏以詩筆入文之作。這百篇短章創作時間跨度很大,前後近六十年。排列順序應是由近及遠,今年的新作在前,年代愈久遠的篇目靠後。最早的〈看Lost Horizon〉、〈晨〉、〈雨前〉、〈等待〉這些充滿少年情懷的諸篇隨筆寫於一九六二年,那時楊老師應該尚在南洋大學讀書。寫於一九六三年的〈等待〉則是文集中罕見的一首甜蜜的愛情詩。而〈枯樹〉、〈迷蒙的霧〉、〈杜鵑〉、〈榕樹〉、〈瀑布〉等篇則應是寫於老師在香港苦讀學位的時候,從中可以讀到辭親遠遊,負笈香江的老師彼時的孤獨、思親、懷鄉的濃濃情愫。 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一九七○年代所描寫的新加坡鄉村熱帶風光的篇什,如〈辯護〉、〈夕陽〉、〈村景〉、〈村晨〉等,令人想起泰戈爾的一些散文詩,而這些村景在如今充分城市化的新加坡已經無法再見到了。而作於一九七八至一九七九年的〈那魂〉、〈冬雪〉、〈落葉〉等則是老師在英 國倫敦大學做訪問學者時的作品。落葉、冬雪都是地處熱帶的新加坡難以見到的景象,這些異國異樣的物候,尤其能夠激發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遊子的思鄉之情。寫於一九八○至一九九○年代的作品不多,或許是因為其時老師正忙於學術論著的寫作,無心旁騖。 二○○○年,楊老師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退休,繼而受聘於臺灣佛光大學。佛光大學位於臺灣宜蘭縣林美山上,可以鳥瞰遼闊的蘭陽平原和孤懸海外的龜山島,被譽為臺灣最美的高校之一。「孤雲片片」一輯中的〈林美山,很冷〉、〈雨打著十一月的林美山〉、〈日出〉、〈龜山島〉、〈佛光靈境〉、〈教學心語〉等皆是寫於執教佛光大學時,字裡行間中可見老師滿懷對美麗校園的喜愛之情;能在臺灣繼續教學科研生涯,結識新朋友,開闢學術新領域,老師心中自然是充滿喜悅與欣慰。 二○○八年後,楊老師在佛光退休,有了更多的餘閒抒寫胸懷,主題多為遊歷有感、靜觀萬物、藝術感悟、哲學沉思、憶舊懷往等等。我很喜歡〈萬物靜觀皆自得〉、〈林窮路盡又一村〉、〈空〉、〈水鄉的夢裡〉、〈人生〉等,境界幽深,富含哲思;而〈這一方河畔青青〉、〈細雨隨風至〉、〈山上聽洞簫〉、〈靜處小園閒獨賞〉等則靜謐安詳,旋律如歌。 除了這些境界精微淡靜的篇章之外,老師雖然年屆八旬,依然寫出〈眼神〉、〈歷史〉、〈巨星的隕落〉、〈國魂〉、〈火〉、〈疫情〉等這般關懷現實時事,熱情如火的篇章;同時也有〈往事〉、〈清明節想念父親〉等感情濃厚深摯作品。 第二部分「閩風南渡」。十篇散文分別寫了雲蓋寺、大觀書院的緣起、南洋閩籍族群的前塵往事、新加坡河今昔,以及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市井小民:碼頭搬運工、講古仙、阿蓮、塑膠廠管理員老張、阿好等。通過這些人物,老師寫出了新加坡華人社會的風俗人情、世態炎涼。那苦命卻堅強的阿蓮、阿好,那晚景淒涼的搬運工和老張,那曠達智慧的講古仙,莫不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老張的故事還揭示了隱然存在於新加坡,華人在英文教育與華文教育之間的左右支絀的尷尬而無奈的處境。 這些敘事散文,語言精到洗練,人物生動精彩,甚至可以作為研究新加坡社會世情的史料,若不是對生活世態有細緻而深刻的觀察體驗,如此文章確是閉門造車寫不出來的。我個人最喜歡這個系列,因為它打開了時間隧道的一扇門,讓我得以一窺充滿懷舊風情,濃濃古早味的新加坡。 文集的第三部分「懷師憶友」,收錄五篇懷念師友的文章。其中,懷念導師黃兆傑教授的文章,拳拳深情,尤為感人肺腑。此前每次與老師一起參加學術會議,老師一定會召集朋友弟子在酒店房間徹夜暢談,舉凡學術選題、研究思路與方法、資料文獻搜集與整理乃至學界文壇掌故,無所不談,有時直至凌晨兩三點,甚至餘興滔滔而縱談至東方既白。讀了這篇文章後,才瞭解為什麼老師會如此精力旺盛,原來在香港大學讀書時就是這樣被黃先生菸酒(研究)夜談薰陶出來的。 從這篇文章中,還可以瞭解老師早年求學的經歷,香港大學指導博士論文研究寫作的方法,老師早期對中國古代文論的進行理論探索的學術心路歷程,這些文字都是啟迪後學、金針度人的心法,有心人可以從中學到治學的門徑。 這一輯中的其他篇章,有的是對學界朋友的懷念,有的是對星島僑社前輩的紀念,令我更感興趣的是懷念與老師同名的高僧松年法師的文章,文中所寫的那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緣分,洵是令人隨喜讚歎! 文集的第四部分「書序評講」,包括八篇書序、書評。正如老師夫子自道:「早年受明末顧炎武言論影響,不太為人寫序跋, 晚年尺度漸松」,才有了文集中這幾篇書序書評。這些文章或是為新馬華文文學作品做序,或是學術著作的序言、書評。這些書序、書評既有對華文作家的推許和獎掖,也有對學界後輩的評騭和提攜。 通讀《雲海集》一過之後,我兩點心得體會寫在這裡就教於老師。 老師喜歡寫隨感錄、散文詩一般的短章。雖然老師自謙這些短章不是詩,只是興之所至地記錄今日波光,昔時濤影。但是,若照美國詩人愛倫.坡的說法,詩正應該愈短愈好:「『長詩』是不存在的,這一措詞包含明顯的矛盾,因為詩以靈魂的昇華為刺激,而一切刺激都是短暫的;長詩實際上是一系列小詩組成的,它保持不了影響上或效果方面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在其他情形都相同的前提下,詩的長短就是衡量詩的尺度。」老師的這些短章即是靈光乍現、瞬間感悟的結晶。或是寫「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的「有我之境」;或是寫靈犀一點,對境忘機,物我皆空的「無我之境」。這些都是愛倫.坡所說的「靈魂的昇華」和生命的感悟。 另外,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布封曾有一個西方文論史上著名的觀點:「風格即人」。我也常說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四種文體中,詩歌、散文是作者最難以把自己藏起來的文體,敘事的戲劇、小說,作家可以隱藏在故事情節、人物的背後,而在詩歌、散文中,作者卻只能站在第一線直接面對讀者,所以在詩歌、散文最能體現布封所說的「風格即人」這一論斷。 我在讀《雲海集》時,文中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藝術的熱愛、對不公義的憤怒、對生命的沉思,尤其是少年遠遊的孤獨和人生路口的彷徨,常常會令我心有戚戚,眼角潮濕,彷彿看到了老師青少年、中年、老年不同時期的精神世界和心路歷程。 在「閩風南渡」這一輯的文章中,那種對社會底層不幸的小人物的同情悲憫,寫到悲苦無助的阿蓮、阿好亦能在苦難中開花時,字裡行間充滿的讚歎和欣慰。這一切皆可以見到作者內心世界的溫柔和慈悲。 在疫情氾濫,曼谷和新加坡都封城斷航,民眾不得不居家避疫的這段時間,老師有關元好問論詩絕句和抗戰劇團南洋巡演的兩部數十萬字的大著又完稿殺青。年屆八旬的老師如此勤奮、高產,令我等用無數藉口掩飾懶惰、懈怠的後輩慚愧、汗顏不已。 這些天老師又不斷有隨感陸續發給我分享,看來老師又開始《雲海二集》的寫作了,相信不久又可以看到老師的新著出版問世。祝願老師筆體雙健,繼續用兩副精彩的筆墨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 Related Topics 范軍 文章導覽 < 中國嚴重依賴進口的20項產品,令人震驚!當愛離開,離婚的正確姿態是什麼? > You Might Also Like 馬光中醫博愛分院 林穎欣院長專訪 驚呆學人:龔鵬程先生著作編年 密碼演算法專家章照止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