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2021-11-07 客家神轎田野報告 文-王啟明 1、 神轎及其類型 神轎為神明乘坐之轎子,又稱神輿。經歷代演變,為臺灣民間信仰重要的慶典祭祀道具。神轎都用在出巡、遶境、進香或降乩辦事之時,具有「移動或臨時廟宇」意涵。由於臺灣民間信仰的迎神賽會盛行,神轎備受重視,都以最精緻的工藝製作。雕造精巧的神轎除了是臺灣重要的宗教工藝,也成為廟會活動中備受矚目的焦點。 依依造型和性質可分為文轎、武轎、輦轎、四輪和手轎等類型。文轎有牆有頂,留一門僅供出入,其他三面牆與轎頂都有鏤刻雕飾。一般文轎以搭乘觀世音、金王母、媽祖之類女性神明或文神為主,除了主神之外,還可以搭配其他神尊,即一轎載多神。武轎為專屬武神乘坐的大轎,多為玄天上帝、王爺或哪吒太子等陽剛神祇所乘坐,也可以搭配其他神明併坐,但搭乘量沒有文轎大。 標準的文轎與武轎都是八人扛抬,但是文轎較重,一般放在帶輪子的框架上,由女性工作人員操作推動,在重要的場合或時機才由男性操作抬轎。武轎俗稱為大轎,無轎頂或以簡易帆布遮陽,轎身基座則以流蘇裝飾,除了基座外,其餘轎身幾乎無鏤刻裝飾,又為了更突顯神祇的威嚴與氣勢,因此神像多為特別刻製,差不多與轎座齊大,行進時由八人扛抬,有專屬的腳步,一般是先向左前進三步,然後向右進三步,而後再轉左,依序前進。到了廟前致敬之後,再後退、前進,前後三次為尊,九次為最尊,同時邊走邊晃動轎身,顯示主神特性與神威顯赫。 八抬神轎是所有神轎中體量最大者,其扛抬之方式是在轎身左右各附加一根長轎槓(文武轎的長度相同),在前、後方以麻繩挑起一根橫向的短轎槓,然後在左右兩端又以直向的短轎槓支撐,而成為兩側各呈前後兩人扛抬之形式,轎身後方亦採相同的模式。八抬神轎主要供神祇乘坐之用,一般較少降乩辦事。 八人扛抬的神轎之下,就是四人操作的四輪,以及二人操作的輦轎和手轎。四輪、輦轎和手轎除了出巡繞境之外,都可用於起乩扶鸞。四人抬的四輪神轎的轎身比大轎小,同樣在轎身兩側附加長轎槓,前後的左右各有一人並列扛抬;或是在轎身前後再加上一根轎槓,以麻繩挑起左右之轎槓,而成為二前二後扛抬之一線直排形式。降乩辦事時,即以前方之轎槓為乩筆,降乩辦事時稱為發輦。本文所論述為客家四輪神轎。 輦轎和手轎為二人操作,用途最多的為扶乩。由二人扛一小轎起僮,用轎槓當乩筆寫字。臺灣以王爺廟比較盛行觀輦轎,主要功能有請示神明諭旨;出巡、暗訪、過火等重要法會時,以觀輦轎來驅邪;供信徒問事以濟世解惑;用轎槓畫符進行靈療等。 常見的輦轎種類有兩人各握一小「手轎」,以轎腳當乩筆;或兩人扛一小轎,以轎槓當乩筆;或四人扛一開蓬式轎,以挑擔當乩筆。儀式舉行時,輦轎座椅用紅布條繫上神尊或令牌,前後兩人扛轎到案桌前,由法師唸〈請神咒〉,催眠到轎晃動,前面的乩手抬著轎槓,在案桌沙盤上飛文(在沙盤上寫字),由桌頭(翻譯神意的人)辨別字句,進行乩文解釋。由於桌頭要從轎槓所寫出的符號中找出解答,或看出暗示性的隱藏訊息,桌頭可說是觀輦轎的靈魂人物。 當今輦轎仍然盛行,有些宮廟訂出固定日子專供信眾問事,但力求簡化,以一人一手轎方式進行。較小輦轎又稱手轎,為所有輦轎中形制最小者,通常在輦轎上供奉小型神像,或是以神明符令張貼於輦轎椅背正面以代表神明,一般為事主請神問事之用,由乩童及其副手各執手轎左右兩邊的轎腿起乩降駕,以手轎的右側扶手前端或轎腿書寫出神明對事件的乩示。 2、 客家神轎 早在1990年代,筆者就見過客家四輪神轎,但是當時不知這種神轎的原由。筆者居家附近的中和九玄宮,有許多信徒是來自新竹、苗栗的客家鄉親,他們就將此神轎引入宮廟,成為進香繞境的陣頭之一,後來此神轎容易損壞,必須隨時更換竹竿轎槓,再加上操作者容易起乩,不好控制,於是就停用該陣頭。 雖然中和九玄宮不再使用客家四輪神轎,但是仍然與苗栗一帶的客家宮廟往來,也經常看到這種神轎,但是一直未特別注意研究。到了2014年3月29日,中和九玄宮舉辦三十周年宮慶時,苗栗縣公館鄉淨慈堂派出五組四輪神轎參與宮慶繞境,此時才開始研究臺灣獨特的客家神轎。 2015年10月11日,中和九玄宮於南巡進香時,回程特別安排到友宮苗栗公館淨慈堂進香。2016年12月17日,中和九玄宮出動陣頭專程到苗栗,參加淨慈堂慶祝神殿整修落成的繞境活動。這二次活動筆者都參與,並且記錄客家神轎的相關事項。 客家四輪神轎的座椅只能存放一位神尊,神尊的尺寸為一呎三,約40公分。所用的神尊以中壇元帥居多,其次王爺、北極玄天上帝、濟公等。神明座椅的兩側用二公尺長、直徑15至20公分的大竹竿為轎槓,轎槓頭尾兩邊用粗棉繩直接捆綁,然後用長約一公尺、直徑10公分左右,較細竹竿穿越棉繩,然後以棉繩為軸心,將細竹竿轉3至5圈,以棉繩的收縮力固定轎槓。抬轎時,直接抬細竹即可,但是前進時,必須以45度方向,小碎步行進,而不是四人成直線行走。 在行進之時,整個神轎會因竹竿的彈性而震動,此時抬轎的四人的行進路線意識是一致的,除非所有人的想法相同,否則任何其中一人無法控制方向,也無法憑一己之力停止操作。到了宮廟之前向神明致敬,或是與其他陣頭會面時,轎夫會將神轎高舉,然後向上下搖晃。此時很容易出現意外狀況。一般會因力量過大,導致竹竿裂開,那麼必須馬上退出陣頭隊伍,抽換斷裂的竹子。依苗栗淨慈堂主事人員說,每次繞境都有竹子斷裂,平均一頂神轎最少發生一次,若是繞境時間長,或是神轎太多時,就要用貨車隨隊伍載運替換的竹子。 除了隨時替換竹子,轎夫的生理狀況也會出現異常,必須準備額外的替換人員。此乃神轎前進時,很容易出現起乩的現象,因此要隨時注意換人或調整位置。筆者推測起乩出現的原因,在於神轎的震動,以及轎夫以小碎步前進時,影響到腦波,產生氣功狀態下的α波,使得轎夫的身體充滿「炁」。同時間向神明致敬時,轎夫將神轎上下擺動,使得身體與腦部也大幅度晃動,「炁」就控制身體,轎夫因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立即就進入起乩狀態。至於起乩來的神明為何?由於轎夫沒有受過專業乩童的訓練,附身的多半為未知的靈體,只要將轎夫扶持好,拍打背部或後頸,喘口氣之後就立即清醒,對人體毫無影響。 2016年,筆者在彰化參予某間宮廟的繞境活動時,看到前來助陣的苗栗通霄某宮廟的客家神轎,該廟人員操作神轎時,在神尊面前以搖晃到轎槓斷掉表示最尊之禮,所以神轎陣後面以腳踏三輪車載滿竹槓,以備隨時替換,這種方式不同淨慈堂的操作。除了新竹、苗栗等北部客家地區之外,目前離島的馬祖地區神轎也以這種神轎作為繞境之用。公館淨慈堂主事者認為,客家神轎可能在二次大戰前後發展出來,曾經有上百神轎同時出現的場面,陣頭隊伍拉的又長又壯觀。目前客家四輪神轎分佈區域,以台灣北部的新竹、苗栗為主,由於操作簡單,神轎的製作費用便宜,所以當地的客家宮廟都有四輪神轎,已經成為當地陣頭文化的特色。 Related Topics 王啓明 文章導覽 < 大隱於市.教化於民:高雄意誠堂關帝廟饞 > You Might Also Like 誰是孫悟空? 2024年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京津分營暨第十屆京台文化研習營開營 中國的王道與西方的霸道:兩千多年前中、西兩場戰爭的不同影響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