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大陸限電”

作者-丁鯤華

8月下旬以來,大陸陸續有20個省、市、自治區實施錯峰用電、緊急拉閘乃至企業分時、分級停、限產或預警,壓限負荷供電或暫停非必要供電等力度不同的停、限電措施。台商較為集中的區域如江蘇省採取企業分級停、限產,共有143家企業全部停產、1096家企業採取“開二停二”措施,廣東省實施每週“開二停五“以及浙江省從9月21日至30日關停高耗能的印染廠、汙水處理廠、化工廠等,方式不一,大小不等。10月迄今實施限電的區域雖未擴大、程度也有所緩解,但生產型台資企業經此震撼,緊張的情緒仍未完全平復,新增投資也選擇暫時觀望。

以燃煤為主的火力發電,2019年占大陸能源供應68.88%。本次導致各地限電的主因就是發電用燃煤價格大幅飆漲,由去年每噸600元跳升至今年1500元,火力發電廠在存煤偏低、供應吃緊的情況下,為減少虧損而降低發電量。加上大陸政府已宣示“碳達峰“、“碳中和”兩項國家環保政策目標,各地針對減碳指標,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燃煤發電廠逐步降載或關停,但此時北方漸次進入取暖需求旺季,重重因素疊加下,各地不斷傳出緊急拉閘限電的風聲,直到政府調度國家電網積極因應,才使斷電停產的風暴逐漸平息。

值得關注的是,即使眼前的危機緩解,未來大勢仍不容樂觀。這是因為自2020疫情以來全球經濟環境巨變,一方面各國工業生產陷於低潮,一方面美元狂發更引起全球原物料價格大漲。大陸的石油、天然氣和煤都高度依賴進口,而鋼鐵、石化等高耗能產業在經濟產值中占比偏高,若能源供需價量背離常軌,長期將扭曲經濟結構,造成國家發展的隱憂。因此10月12日國家發改委已發佈通知,對煤電電價擴大浮動範圍至20%,電力現貨價格及高耗能企業則不在此限。簡而言之,未來大陸供電價格將更為市場化,一則反映成本,避免資源錯置,同時也可倒逼不符合環境和能源效益的落後產能逐漸淘汰,導正經濟發展。

從限電以及政府電價市場化的一系列變化來看,我認為台資企業必須特別關注大陸如下的重要趨勢:

  • 推動“環境永續”的能源改革:降低燃煤消費及擴大開發、進口與儲存石油、煤、天然氣,提高綠色能源如風力、光伏等發電占比,將水力及核能列為電源開發重點專案,和具體降低GDP能耗率3%等,這些都是十四、五規劃中為達成“創新、綠色、環保”政策目標的重要做法。而大陸搶先世界各國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並在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這兩項環保政策硬指標,更表明其強烈支持環保的決心。以大陸國家意志的高度與強度,未來各地執行節能減碳的力度必將逐年提昇,對企業經營而言,意味著能源和環境的費用會大幅增加。

  • 優化產業體質、調整經濟結構:“立足於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政策將帶動內需市場產銷一體化,減少資源型產業產品出口,以此逐漸達成經濟結構重整與均衡。未來除少數對國家安全或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項目外,其他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都會逐步調整緊縮;低盈利而大量耗用環境、物料和人力的企業會在能源、資源、勞動成本的調整中被自然淘汰。

  • 人民幣升值:面對因美國貨幣超發而引起的國際物資價格變動,大陸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讓人民幣升值,既可降低進口原物料和能源成本,對低迷的房市、股市也有激勵的功效。眼前大陸政府因為景氣剛剛回暖,暫且維持貨幣穩定,是期望以拉抬出口保障經濟穩健發展,但人民幣升值大勢已成國際金融投資界的共同認知,未來還將引發一波波的漣漪效應,台資企業要小心應對,提前做好準備。

還記得2007年6月29日大陸“勞動合同法”修訂通過之前,很多台資企業對嚴格的新法適應不良,異議紛紛,當時吳儀副總理親自召開台資企業座談會,在聽取大家對“勞動合同法”的看法與建議後,她語重心長地說:“台資企業不要只是低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大陸的改革不會停止、高標準的政策制定對企業會有陣痛期及一定的衝擊,但長遠來說,對國家發展及民生是有利的,國家的政策一經決定執行,就很難再回頭。”坦白說,健全的企業並不擔心變化,最怕的是猶豫搖擺,不知何所適從。一如四、五年前大陸以強制關停手段驅使許多台資企業積極檢討防汙設備、提高境治理能力,此次限電風波及其後續的政策調整對鋼鐵、鑄造、石化、印染等耗能較高、污染較大的產業以及傢俱、服裝、文具、鞋類、五金等低利潤的傳統產業勢必帶來更多衝擊,我們應該把它看做一個強烈預警,或停或走或自我升級轉型,台商朋友們必須儘快適應調整,只有認凖方向跟上大流,才不會落在時代後面。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