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將“歷史決議”與領導人鞏固個人權力過分牽扯

作者-張競

中國共產黨即將於11月8日在北京召開第十屆六中全會,其中最受全球關注會議議程,莫過於審議《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筆者已於10月19日於三策智庫網頁,以《中共建黨以來第三份“歷史決議”值得關注》為題,探討應以何種視角切入並掌握此項黨政文件,並且解讀其戰略意涵。

但許多聚焦中國大陸政情發展之政治觀察家與戰略評論者,顯然都刻意忽視中國共產黨此等“歷史決議”所將表達之路線思維與政策意涵,並且將其刻意窄化成當前中國大陸政治高層為鞏固個人權力,或是為尋求繼續延長任期找個說法提出解釋;究竟中國共產黨審議“歷史決議”真正政策意涵為何?反而因為必須透過深層思維才能理解,致使乏人關注此等面向,更無人願意深入解讀。
透過理解1945年4月20日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及1981年6月27日中共第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之前,中國共產黨所面對黨內路線爭議思想混亂,再加上當時所面對客觀戰略環境,並且回顧斯時中國共產黨內部高層權力架構,對比兩份歷史決議內容以及後續中國大陸政治發展具體實踐狀況,吾人才能看出此等“歷史決議”真實意義。

筆者與堅持將中國共產黨通過“歷史決議”視為鞏固權力工具之學者相互辯論,提出只要思考在審議通過這三份“歷史決議”時,1945年毛澤東52歲、1981年鄧小平77歲以及目前習近平68歲,其個人在黨內與從政發展之人事軌跡,基本上差異甚大,光從此等角度,就無法找出審議“歷史決議”與領導者個人繼續維持個人權位具有任何理則規律;西方媒體儘管如此指稱,但卻未提出過任何證據。

就這三位不同階段之中共領導者對決策權力掌控程度來說,早就不必再透過黨內中全會審議“歷史決議”來鞏固權力。但毛鄧兩位中共領導者後續在位主政期程長短,或是在離開現職後,仍能主導決策影響政局之軌跡,卻是差異甚大;所以若將“歷史決議”刻意與後續中國共產黨頂層職位安排與權力架構相互聯結,確實是難以找出任何因果關係。

不過吾人亦必須理解到,所有中國共產黨內透過中全會所達成決議,究竟有何價值,如何影響未來政治發展軌跡,其實不但要觀察此等黨政決議之短期效應,更要重視其所能產生長期影響。特別是就算主導審議通過特定“歷史決議”之領導者淡出北京決策圈,甚至在辭世後,此等“歷史決議”對於思想路線與政策方向,是否仍然具有影響能力?

中國共產黨審議“歷史決議”基本上是為糾正錯誤、檢討反省、統一思想、整理隊伍、調整路線與指導政策;但日後政局發展是否與歷史決議所達成結論相符,黨內決議所否定之思維路線是否曾經死灰復燃,並且對於“歷史決議”產生反撲與路線鬥爭,或許才是吾人審視與評估中國共產黨本身如何面對“歷史決議”時,最需要觀察與評估之面向。

在首份《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於當時中國共產黨建黨20餘年歷程中,不論是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瞿秋白與李立三“左”傾盲動主義,甚至是王明教條主義“左”傾錯誤等歷史問題,都作出結論作為該項《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重要核心內容,但日後中國大陸政治情勢發展,前述思維路線是否又再捲土重來,挑戰黨內所達成“歷史決議”觀點,這就必須從中國大陸歷次政治運動中去尋找答案。

同樣就《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來說,其不僅對如何評價文化大革命、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作出結論,亦對於中國共產黨建立政權後四個歷史階段,分別加以定位與評價。吾人不能否認,透過總結歷史,中國共產黨為後續政策路線找尋到歷史依據與理論基礎,但同樣亦替當時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找到重新分配黨政權力之歷史理由與理論依據,對於日後影響中國大陸政局發展與國立崛起之改革開放路線來說,此項“歷史決議”確實是激發出其生命力。

但從確立改革開放政策路線至今,當初透過《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否定之思維路線,是否曾經試圖挑戰過改革開放路線,或是透過其他方式來曲解或顛覆透過《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建構之政策路線共識,此項問題亦要從過去40年中國大陸政策運行軌跡,以及各項政治運動所鎖定對象去尋找答案。
環顧全球不同社會內之政治運作軌跡,“人亡政息”雖是無奈,但卻也是不得不承認之常理。所以回顧前述兩份中國共產黨黨內決策體制所通過之“歷史決議”,究竟其是在主導審議與通過該項決議之領導者喪失權力與影響力,無法再為此等“歷史決議”觀點保駕護航後,就逐漸喪失其政策主導與思想領航地位;抑或是就算主導通過此等“歷史決議”之領導人不再問政,甚至離開人世後,此項“歷史決議”仍有其不可忽視之政策指導影響力,或許才能真正證實其價值高低。

所以當西方政治觀察家在評論中國共產黨即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時,紛紛將其與北京當前領導人鞏固權力相互牽扯,吾人僅能說不同文化背景在觀察此事上,確實是顯現出重大差距。人類各個社會都在歷史長河中浮沉,但為何有些文明能夠經得起歷史考驗與各項挑戰,就算遭遇嚴重挫折終究亦能復興再起,但有些文明體系卻是暴起暴落,雖然成就過霸業,但都只是歷史舞台串場過客,說穿了不過就是因為視野與格局決定命運!
本文轉載自〈三策智庫網〉

(作者是台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三策智庫特約政治評論作家)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