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出路:比較神學的思維

作者-張家麟 真理大學教授

日昨(10/25),台灣光復節。

我接受天帝教「宗教哲學社」社長劉通敏教授、同奮之邀,到新店「始院」,作一場主題演講。準時抵達後,先在一樓大廳向天帝行禮後,再上樓與同奮分享我對〈修行的出路:比較神學的思維〉的淺見。

據研究,全球信仰者漸漸地萎縮,約占8成;無神論者逐步增加,約有2成。台灣信仰者追求自利者多,約占9成;真正修行人、宗教家少,約有1成。換言之,約略十個信仰者中,只有一個在修行。

對於修行,我以為:無論是佛、道、儒、耶、回或新日興宗教的信徒,修那一個宗派的經典、教義、戒律或教主典範,都要問問自己: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如何修行?
決定修行之後,想想自己的今生或來世到那裏去?

這兩項皆是人生的大哉問,今天在此,只能簡要的說。

首先,我要回應「如何修行」這個問題。

在諸多修行法門中,可以依層次、境界來看。分為「修己」為基礎,「度人」為中乘,「利益眾生」為上乘、境界最高。

修己者,以「持戒」、「禪修」、「靈修」為要。度人者,以度化眾生之生老病死、疑難雜症為核心;加上引導蒼生入孝出悌、言忠信、行篤敬、齊家、行待人處世之方。

利益眾生屬于「利他修行」,超越自己之私利,心心念念眾生利益。包含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善行修」。透過「儀式共修」,為亡者悼、為生者祈福、為族國祈安、化解兵凶戰危。

「弘法修」則是以醫療、教育、講經、譯經為內容,覺醒、救助迷途的世人。「法自然修」是學習天地「為而不有、養而弗恃、功成弗居」的精神,早已超脱自己,煉養出瀟灑、無欲、無求的心志。

在利他修行中,就屬「功國修」最為悲壯、雋永。它以儒教的「法施於民、能防外患、能消大災、忠勤於事、以勞定國」五項標準,判定入文、武兩廟及忠烈祠。祂們「成仁取義」以身殉國,丹心足以照亮汗青。

其次,言「修行人的歸宿,是要到那裏去」?

在我看來,修行者對自己心性、意念陶治,主要在追求「至簡」,去貪、嗔、癡、慾,毋意、必、固、我。放下、看開自己人生這一輩子,看破生、老、病、死,內心尋求離苦得樂。

對於活在人世與人互動,主要在修慈慧。只有慈悲沒有敵人,唯存智慧沒有煩惱。

對於奉獻他人、族國,則冀求建立「立德、立功、立言」等三不朽功業。儒者希望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藉此贏得世人的尊敬。

最後,修行者修成正果,道、佛深信有未來世界,儒者則存疑,相信「未知生,焉知死」人生只有一輩子。修道者,成仙;魂歸東天。修佛者,成羅漢、菩薩、佛;魂歸西天、兜率天。修儒者,期能超凡入聖,朝聞道,夕死可矣!

由此看來,修行法門多元,不外乎在「修己度人」、「榮神益人」或「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皈依在「佛、法、僧」或「道、經、師」之下,以教主、經典為修行典範。

至於,各宗教神學對修行詳細的論述,只能留下遺憾,留待下回分解了!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