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2021-08-17 從三年朝鮮戰爭看印太區域美中二十年戰略變化與未來發展 一、 前言—1992~2010年間中美國力發展變化 (一)、1992的美國霸權崛起 自1992年起,世界格局在蘇聯解體後,美國率領聯合國部隊打贏海灣戰爭將科威特收復,美國已成為全球霸主,無論在科技、軍事、全球政治、國際金融、世界貿易等各方面完全掌控,更推動經貿全球化的國際規則,直到2001年的 10年,美國柯林頓總統執政期間是美國自二戰以後最強盛的時期,世界格局可謂一超多強。此一時期,就如同二戰結束之際,美國主導著全球的政經格局。 但2001年的911紐約恐怖攻擊事件,導致美國發起反恐戰爭,甚至2003年,小布希總統發起對伊拉克海珊的戰爭,姑且不論戰爭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打擊歐元以維護美元霸權地位,還是掌控中東地區石油訂價權,抑或是平衡中東地區伊斯蘭勢力與猶太勢力,美國的中東戰爭打響,就有如1950年9月15日,美國介入朝鮮戰爭一般,在麥克阿瑟將軍率領聯合國軍隊登陸仁川港,對反美勢力的攻擊,企圖維持其全球話語權的地位。 (二)、朝鮮戰爭對東亞局勢的影響 眾說週知,朝鮮戰爭原本是一場韓國民族的國內統一戰爭,但受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民主與共產主義集團格局的影響,轉變為東亞區域戰略安全的戰爭,使得美國在1950年9月率領聯合國部隊登陸仁川,為韓國政權發起反攻朝鮮金日成政權,雖然出奇順利在15日之內收復於南韓的領土,但當聯合國軍越過北緯38度線時,蘇聯集團就警覺美國企圖,要求中國大陸參戰,1950年的10月19日,中國大陸解放軍通過鴨綠江,10月25日與聯合國軍正式展開朝鮮戰爭第一場戰役。而後將近三年,以中美雙方為軍事主體的戰役,共發生五次,在1953年五月的的第五次夏季攻勢後,7月27日簽訂朝鮮停戰協議。並建立南北韓非軍事緩衝區,此後南北韓在外交上持續折衝,軍事上持續對峙。而中國大陸也建立其在東亞區域的影響力。 這場戰爭的結果,建立了東亞地區的冷戰格局,包括了美國所建立的第一島鏈的軍事安全區域,以及民主集團對共產集團的緩衝區域,當然,隨著中美建交,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到蘇聯解體,以及1990年代全球化的經貿影響,中國大陸和平崛起,日本與亞洲四小龍也進入已開發國家,但是東亞的區域安全格局依然沒有改變,特別是東北亞的區域安全戰略,還維持在1953年朝鮮戰爭後的結構,且當前的主體已由蘇聯轉換成中國大陸。 (三)、2001年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的經濟騰飛 當2010年,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2012年總體GDP達到美國的50%時,中國大陸已經在印太區域,具有參與1950年朝鮮戰爭的條件,足夠的市場、與後勤戰力,雖然軍事實力尚不足抗衡,但維持中國大陸在印太區域的主導性地位已經隱然展現。此時的中國大陸在胡錦濤主席主政時期,以其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諧社會等三個理論,推動十一五、十二五經濟計劃,雖然內部政治貪腐情形嚴重,但經濟發展的勢頭與成效掩蓋了人民對專制政治的缺憾,加以對外韜光養晦的戰略,建立了21世紀初期中國大陸的國家實力。 (四)、小結 2000至2010年中美之間的發展差距,由於美國介入中東地區的戰爭,加上2008年的金融風暴,導致美國國家財力受到侵蝕,猶如1960年代末參與越南戰爭後,導致1970年代初期美元的信用無法按布林頓森林協議繼續掛勾黃金,而宣布脫離,也造成當時的停滯性通貨膨脹情形。當然美國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因全球化的因素未再發生1970年代初期的經濟困境,但相對於中國大陸同時期的經濟實力大幅崛起,美國才發現其全球霸主的地位及話語權受到挑戰。就如同朝鮮戰爭初期美國所領導的聯合國軍登陸仁川之後一路收復仁川,並突破北緯38度線的北進勢如破竹,但當要抵達鴨綠江的前夕,才發覺中國大陸已越過鴨綠江進入戰略位置,準備一場影響東亞格局的戰役。 二、2012~2016年起的第一場戰役—『重返亞太』與『一帶一路』 美國歐巴馬總統的『重返亞』太政策,於2012年連任後提出,即針對中國大陸在東亞西太平洋的區域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同時美國也發現中東地區的軍事介入拖累了美國國家財力,而當時中東地區的石油價格話語權、歐元區的經濟發展都未取得主導權,乃至伊朗所領導的伊斯蘭什葉派勢力一直擴張,甚至在敘利亞的內戰中,美國也未占到優勢,此時在西太平洋的中國大陸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經貿政策,除了未將美國利益規劃在內外,對美國主導的全球規則造成壓力,因此,『重返亞太』的主要目的是以抑制中國大陸的總體發展為目標,重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力。 此一美國歐巴馬總統主政時期四年,發動了幾場重要的衝突戰, 1、 日本釣魚島國有化事件,雖然日本釣魚島國有化,引發中國大陸對日貨及企業的抵制,也造成中日韓自貿區協議停擺,但美日同盟的信任度再次展現,美國獲得初步的勝利。 2、 台灣反服貿太陽花運動,2014年3月的兩岸反服貿太陽花運動在台北市區的青年抗爭,導致後來親中的國民黨失去地方政權,2016更失去中央執政權,由親美的民進黨執政,美國再次取回主導權。 3、 香港佔中雨傘運動,2014年7月以香港青年學生為主題,爭取香港特首直選的訴求,發起總共120萬人參與的政爭,最後雖然平息,但對中國大陸的一國兩制進行挑戰,中美雙方未有勝負,但也埋下2019年反送中事件的伏筆。 4、 南海黃岩島仲裁案,2014年美國結合菲律賓向國際法庭提出黃岩島領域仲裁,雖然2016年7月12日,仲裁中國大陸敗訴,但在中國大陸三大海軍軍力的演習,抗衡美國二大航母戰鬥群的狀態下,美國依然無法阻止中國大陸在南海海域繼續填海造島的事實,中國大陸或的初步得勝利,畢竟這是中國大陸長期以來的主權底線,因此美方也考量後勤能力的情況下,不得不暫時轉進,以待新機。 5、 越南排華案,越南共產黨親美派主導,由中國大陸中海油所屬石油探勘平台,在中越海域爭議處的鑽油工作,引發越南百姓大規模反中情緒,對中國大陸廠商及設備進行破壞與攻擊,使得中國大陸與越南政府之間的關係一度緊張,中國大陸因湄公河上游雅魯藏布江建有水庫,掌控越南稻米耕作與工業發展的命脈,越南政府不得不在為維持經濟有效發展的情形下,平息風波,但也讓歐巴馬政府有機會與越南政府重新建立正常化關係,甚至開啟軍事合作的契機。 6、 上海股市大跌,2015年中國大陸推動金融改革,執行『滬港通』的金融政策,擬擴大上海自貿區的國際金融地位,但卻引發國際空頭集團的狙擊,造成上海股市的暴跌,經中央監理單位強力執法後,雖然獲得平息,但也曝露中國大陸在金融監理上的弊端,造成經濟恐慌。 以上六項事件是中美在西太平洋周邊的經貿、外交、區域安全事件,整體而言,似乎美國略占上風,但中國大陸在東盟10加1得自由貿易區協議,以及南海共同準則的成果,並且頂住南海地區的主導權,而中日、兩岸、中美之間的貿易量依然持續成長,中國大陸未因美國的『重返亞太』政策而產生政局的紋亂,或在區域的影響力下降,甚至中韓之間的經貿活動也不斷加大。從東亞區域安全戰略上看來,美國在此一階段式獲得初步的勝利,但經貿發展上,中國大陸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依然不斷的擴張,持續落實『一帶一路』經貿政策,維持和平崛起的外交策略,特別是內部經濟發展於2015年提出『2025中國製造』產業升級計畫,對美國的科技產業造成挑戰。所以,中美雙方互有勝負,但是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還是持續擴大。2016年中國大陸的GDP達到11.23萬億美元,佔美國同期GDP的62%,相較2012年52%佔比,成長了10%。中國大陸的發展進入了百年的大變局中。這一階段的中美抗衡如同朝鮮戰爭第一次戰役一般,中國大陸頂住了美國聯軍的攻勢,互有勝負。 三、2017~2020年的第二場戰役—侷限的印太戰略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大陸為達到2021年建黨百年全面脫貧的目標,以習近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理論基礎,推動十三五經濟計畫,堅持胡錦濤的三個發展觀、一帶一路經貿戰略,及持續改革開放政策,維持社會穩定,提升產業自主性,以因應其所提出的百年大變局,而這個百年大變局進入第二階段依然由美國共和黨川普總統所領導的印太戰略,雖然是由日本所提出,但其戰略的實質內容,仍然侷限於區域安全的同盟,未有經貿上的合作,川普總統及未加入TPP,這也是因為美國國內的民粹主義影響所致。此一時期,美國川普總統對中戰略擴大對抗, 1、 2017年3月發起科技戰,懲罰中興通信、華為科技,在半導體、通信等領域進行制裁與圍堵。甚至以長臂管轄權,扣押孟婉舟於加拿大,加大對中國大陸政府的壓力,以取得5G科技話語權。 2、 2017年5月發起貿易戰,全面提高對中國大陸輸美25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25%。以壓迫中國大陸增加對美國採購項目與金額。中國大陸也相對性發起對美國進口商品實施500億美元關稅提高10%~25%不等的報復。 3、 區域安全,強化印太戰略,將釣魚島納入美日安保條約,持續西太平洋自由航行權的宣示,舉行南海地區演習、東海地區美日軍演,及美日印澳印度洋及南太平洋聯合演習。中國大陸也不定期對釣魚島、台灣地區實施機艦航行的演習,變成常態性實施巡航作業,同時通過海警法准許海警船適當時機使用武器值勤以因應東喊地區的海上情勢。 4、 香港反送中運動,2019年5月發動香港青年反送中遊行,擴大對11月所舉 辦地區議會自由選舉的抗爭,挑戰中國大陸在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結國泛民主派獲得地區議會選舉勝利。但2020年7月1日,中國大陸人大會議通過香港國安法,對香港地區進行政治重新改革,以愛國者治港穩定香港一國兩制。 5、 藉由台灣2019年中央執政權選舉,持續在台灣對中國大陸反台獨政策進行挑戰,透過執政民進黨發起否定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政治對抗。結果民進黨獲得大勝,立法院席次過半,蔡英文總統繼續執政。2020年中國大陸針對美國出售軍事武器與台灣之廠商進行貿易制裁,禁止對中國出口或合作商品。對台灣中止陸客前往台灣旅遊,減少陸生赴台就學,停止金廈小三通,同時對台灣在中國大陸情治人員實施抓捕或通緝。 6、 推動越南金蘭灣港停靠美國軍艦政策,對中國南海情勢造成軍事風險提升。中國大陸加大南海七海島填海造陸政策,並完成各項軍事防禦設施的建置,同時,逐漸完善南海『深藍海軍』的建設,包括航母山東艦、055萬噸驅逐艦、075兩棲攻擊艦、094和戰略淺見的建設,設置三沙市行政組織,以強化南海地區的發展。 7、 在韓國建立薩德反導彈防禦系統,對中國大陸造成軍事防禦上壓力。但也造成韓國國民的反彈,引發韓國軍系親美的前總統朴槿惠下台,改選溫和的文在寅總統上任。 8、 引動中印邊界軍事緊張局勢,造成人員衝突,產生數十人員死傷。雙方軍事對峙局勢持續增強。 9、 美國驅逐中國大陸留學生及具有間諜身分的中國及學者或企業研發人員,以杜絕美國企業及國家機密被竊取,關閉中國大陸在美國的孔子學員。關閉中國大陸休斯頓領事館,驅逐該館外交人員。中國大陸關閉美國在成都市領事館,外交人員集中至北京大使館。 10、 甩鍋『新冠肺炎病毒』是中國大陸武漢病毒實驗室的陰謀,要求中國大陸負責賠償責任,中國大陸則提出美國克里特堡病毒實驗室的關閉的原因才是散播病毒的問題所在。 以上美國一連串的組合拳,在2020年1月15日雙方簽訂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雙方簽訂開方金融機構准入、大宗物資及農產品採購、智慧財產權保護等近2000億美元金額為期二年的協議。但是,2020年一月底中國大陸武漢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隨後二個月內全球蔓延,也導致歐美國家疫情嚴重,美國股市熔斷、債市、期貨市場行情大跌,全球經濟陷入緊縮狀態,美國國內因疫情嚴重引發種族衝突,而紓困計畫擴大信用印發美元,失業率不斷攀升,導致貧富差距加大,最終導致川普政府下台,民主黨建置派的拜登先生當選總統。這突如其來的『黑天鵝』將美國內部社會的問題著實的挑動發生,並造成50萬人死亡,超過2000萬人染疫的嚴重結果。而中國大陸在四月底前舉全國之力嚴厲控制疫情的蔓延,同時投入防疫物資的全面生產供應,度過『新冠肺炎』疫情的高風險期,同時提供全球防疫物資的支援,包括美國及歐洲。因此,2020年中美貿易金額仍然持續增加,逆差依然擴大,這顯示中美在貿易方面是無法割捨,即算是科技戰的封鎖策略,也不敵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當然川普總統的對中策略,因採取美國優先政策,對其他盟友,包括歐盟的德、法國(北溪二號天然氣管廠商制裁、波音與空客公司補貼政策訴訟等),加拿大、日本、韓國等都採取雙邊經貿協議的方式,提高關稅要求取得美國最大利益,使得川普對中政策的組合戰術未能產生極大化的效益,讓中國大陸得以一一化解在其『五互』的國際外交原則下,達到『維穩』的目標。 結至2020年,中國大陸的GDP達到14.2萬億美元,佔美國GDP總額的72%,相較2016年的62%佔比,成長了約10%。一方面是中國大陸持續擴大內需與投資,另一方面2020年意外的外貿成長超乎預期,這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所產生的國際需求,當然中國大陸具有完善的生產體系,才能供應全球防疫物資,達到出口成長的結果。 總體而言,2017~2020年期間雖然美國川普總統加大對中經貿、科技、軍事安全、外交的各項策略攻勢,也簽訂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終究不抵『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總體對抗,在2020年川普卸任告一段落的總結,美國未獲得全面勝利,而中國大陸在堅定的政治管理體制下,化解美中雙方的部分衝突,還繼續站穩東亞及西太平洋區域的大國地位,國家的影響力繼續提升中。其表現在香港的政治管理,正式回歸到中國大陸的政治體系中,在亞太地區的RCEP協議完成,擴大與歐盟間的中歐投資協議簽署,強化中亞、俄羅斯之間的戰略合作(上合組織)、完成中伊25年經貿戰略投資協議達成與伊斯蘭勢力的互惠合作。這些政治完善、合作與協議的達成,也縮小中美之間實力的差距。所以,2017至2020年中美之間的第二場戰役,美國依然無法擊倒或抑制中國大陸的崛起,相反的是中國大陸在容忍中獲得後發先至的力量,成功的突圍、穩中求進。 四、2021年迄今的第三場戰役—國際聯盟圍堵戰略與達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初期階段目標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了美國國內政局的轉變,共和黨川普總統向及麥克阿瑟將軍的性格,終就無法抵抗建置派的政客壓力而下台,轉換新的民主黨領導人繼續這場中美之間的『新朝鮮戰爭』,從新整裝再出發。2021年中國大陸政治環境在依法行政、打擊貪腐的舉措下,繼續改革開放、簡政放權、完善市場監理,同時加強以習近平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訂立了達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初期階段目標,落實在十四五計畫,緊扣擴大內循環,輔以外循環的經濟措施,執行中國製造2025計畫,並且持續強軍建國的建設,面對百年未有的大變局。 美國新任拜登總統是外交長才,在過去川普主政時期的對中政策雖然強硬,但卻因為在國際組織的退群作法,及美國優先政策的影響,導致對中政策無法有效達到目的。因此拜登總統就任以來,修正其對中政策重的缺失,強化對中戰略方案, 1、持續維持川普時期的對中戰略,包括科技戰、貿易戰、金融戰及區域安全的印太戰略。 2、擴大國際聯盟抗中組織,例如拉歐抗中、強化印太四方對話、主導G7峰會,高舉民主人權大旗,將中國大陸畫限於共產專制的政治體制,以民主國家領導人之姿發起對中國大陸的圍堵戰略。 3、持續對中國內政的新疆、香港人權、民主自由進行與論干預,包括對政治人士制裁、相關企業制裁等,造成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政治形態是逆世界民主發展潮流的政體,以斷絕其外交領域的發展,抑制其一帶一路的貿易戰略執行。 4、強化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軍事力量,強化美日安保條約,要求日韓及澳洲增加軍事戰力投資,要求台灣擴大武器採購,要求菲律賓簽署軍事部隊互訪協議等,以抑制中國大陸的深藍海軍發展。 5、持續要求印度軍方對中印邊境增兵,以擴大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壓力。 雖然美國拜登總統強化了對中國大陸集體抗衡戰略,但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境內的持續蔓延,的確降低了美國對中圍堵政策的效果。雖然美國與歐洲在G7峰會,終止波音與空客公司間的補貼訴訟以及對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公司制裁,但美國也需要G7配合跨國企業最低營稅(15%)的政策,以及停止對美國網路及軟體公司的反壟斷制裁。至於歐盟對中歐投資協議的審議延緩,只是時間問題。另外,在印太四方會談部分,中國大陸持續對澳洲進行經濟報復,提高海鮮、紅酒、小麥、木材及煤炭進口關稅,並減少對鐵礦石的進口數量,使得澳洲在新一波的DELTA病毒疫情噬虐下,再次受到經濟上的打擊。面對印太戰略,中國大陸加強其與俄羅斯及朝鮮的戰略夥伴關係,將東北亞的美日安保戰力,鎖在東海及日本海,減低中國大陸面對四方對話的印太戰略區域安全壓力。至於香港國安法的通過,中國大陸已掌控香港的政治管理,而新疆人權議題,中國大陸也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重提英美的少數民族的荼害歷史,進行反駁。過去半年美國拜登政府對中國大陸的打壓及圍堵政策似乎無法達到其效果。 五、美國2022年期中選舉是民主黨拜登總統執政考驗—也是中美對抗的階段性戰役的成果檢驗 美國政府當前面對國際政治環境的挑戰,是因應美國國內政局環境的壓力,希望已建立國際強大敵人,來凝聚國內團結一致的社會條件,以鞏固政權。川普總統執政,在新冠肺炎疫情未發生前,其效果極佳,其連任的民調顯示高達52%的支持度,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整個美國社會的弊病完全曝露,其一是種族歧視嚴重,其二是社會貧富差距極大,其三是產業結構過度傾向服務業,製造業不完善,其四是民主自由思想造成疫情嚴重,無法有效控制,其五是政黨政治對抗情勢造成社會分裂。因此,雖然民主黨拜登總統想要對國內經濟環境進行改善,但在計畫預算的審查與決策上,受共和黨的節制,無法有效通過快速實施,也導致其對中外交戰略的施展受到影響。美國2022年11月8日要舉行期中選舉,如果美國國內疫情沒辦法於2022年上半年獲得有效控制,經濟復甦狀況未能明顯改善,特別是失業率達到4.9%以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民主黨在參眾議會席次將會流失,特別是目前的參議院各半的情形下,已經很難推動政務,更何況是沒有過半席次的參議院,將導致拜登總統成為踄腳總統。拜登當前面臨的問題有 1、 美國第二季經濟通貨膨脹率達5.4%,物價高漲下,對大量失業需要補助的人士而言,是一種沉重的壓力。 2、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受DELTA病毒影響,擴散蔓延極快,雖然有高達52%以上,但仍有高達48%的人數未施打疫苗,7月份確診人數高達10萬人以上,再次重創美國經濟復甦的效益。 3、 七月份失業率雖然公布5.9%,但隱藏性失業達到9.2%以上,仍屬偏高現象。 4、 共和黨的民粹主義依然虎視眈眈,經濟未見好轉下,貧富差距加大。川普陣營依然集結反撲勢力,蓄勢待發。 5、 歐盟主要國家德、法並非全面支持美國聯合抗中政策,對於本國經濟利益的衡量下,能希望中歐投資協議(經貿合作)能夠繼續進行。 6、 印太戰略盟國理的澳洲受到中國大陸的經濟制裁,其國內經濟造成重大不良影響,這個結果也給東盟、日韓及台灣產生警惕,所以,多是軍事安全上與美國合作,但經貿上與中國仍保持緊密關係,生怕受到經濟制裁。 7、 美國基礎建設計畫,以及經濟復甦政策,還是需要中國大陸的支持協助,包括購買美債、提供防疫物資、配合最低企業營利所得稅、關稅調降、採購大宗物資與農產品、甚至全球氣候協議合作等,這都是美國經濟復甦需要中國大陸的合作。這當然包括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尚未完成的內容。 8、 美國其他產業的復甦,例如波音公司的7237MAX採購與復飛。 這些問題都是美國拜登總統必須在2021年底前獲得解決,方能在2022年11月8日獲得期中選舉的勝選。如此看來時間不是站美國這一方。但是中國大陸在內需市場的擴大投資、防疫措施的成功管控、經貿結盟的有效推進、戰略夥伴的堅定合作、以及周邊安全的克制,領導階層建立戰略定力,使得時間的優勢站在中國大陸一方。中國大陸不急得與美國方面達成共識,即便貿易代表戴琦及財政部長葉倫分別與副總理劉鶴通過電話表示希望進行對話協商,但中國大陸方面非常了解,美國國內的經濟、社會與政治壓力是造成美國方面無法與中國大陸開展貿易持久戰。 美國雪曼副國務卿於7月26、27兩日訪問中國大陸,無非是希望與中方盡快取得協商的共同認知,甚至在雪曼前往中國大陸訪問前,美方印太戰略總協調坎貝爾在7月6日表達不支持台獨,維持台海和平,期盼兩岸和平對話的論述,因應7月1日習近平在建黨百年講話上對台政策;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和平統一的內容,但中國大陸外交部依然向雪曼副國務卿提出兩份希望美方澄清與糾錯的清單,以及表達三項堅持的核心利益政策。中國大陸維持其戰略定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由此可看出美國方面一直釋出要在10月27、28日20G峰會時,能創造『習拜會』的消息,當然是希望儘早釐清中美第二階段貿易協議的主要內容,為美國明年經濟強力復甦創造有利的基礎。或許中美雙方可能在2021年底前會完成第二階段貿易協議,降低相互抗衡的勢頭,但這需要美方對中方所提出的二份清單做較大幅度的 讓步,否則要在2021年底達成協議的目的將會落空。中美雙方也許就如1953年的朝鮮戰爭結局,暫時簽訂停戰協議,回到聯合國最初劃定的38度線的緩衝區,形成冷戰時期的格局。這也意味著中美雙方將進入『後朝鮮戰爭』時代的長期抗爭格局。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或許仍舊是中美競爭戰略的『圍籬』,只是各自做好國內的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及疫情恢復工作,第三場戰役告一段落,中美雙方再次維持平衡的局面。 六、2023年初才有可能發起中美下一階段的第四次戰役—台灣該如何因應當前印太戰略下的兩岸局勢 由於時間不是站在美國方面,美國為儘快達成與中方的第二階段貿易協議,勢必做出讓步調停的準備,當然也會在達成協議前,加強對中方的壓力,只是就目前中國大陸能夠挺過今年天災水患、疫情傷害,其國內物價不受美國擴張信用造成的通貨膨脹,經濟穩步發展,美國方面將會在今年底前與中國達成新的貿易協議。雖然科技戰還會持續,印太戰略依舊保持,而區域衝突的壓力應該會減緩。 過去兩年來臺海兩岸的尖銳對立,在此次台灣疫情爆發的過程中,夾雜著中國大陸河南水患,雙方站在人道立場,中國大陸不再阻擋疫苗採購,台灣也表示人道慰問的關懷,也不在軍事方面顯示挑釁信號,對於台商接種中國大陸疫苗亦沒有排斥,這都顯示台灣保持戰略被動的腳色,等待中美雙方協商的信號出現,以便接下來兩岸局勢的因應方案。至於台灣在美日的印太戰略中維持甚麼樣的角色定位,就有賴執政當局的智慧。筆者分析如下; 1、 從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期間,獲益最多的是日本,受害最深的是韓國與朝鮮,台灣獲得偏安,美國落得名聲,輸了裡子。而中國大陸獲得區域安全保障,也付出慘痛代價。後朝鮮戰爭冷戰時期,日本經濟在美日安保條約的保護下快速復甦,成為東亞的經濟龍頭,也成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代理人。所以台灣應該學習朝鮮戰爭當時的日本,作為中美抗衡時的後勤單位,獲得美日的經濟援助,同時避免像韓國朝鮮一般落為中美戰爭的陣地,造成生靈塗炭。 2、 兩岸同為中華民族,有共通的文化、語言及血緣,台灣對於中國大陸勢必要有被統一的準備,當然需要中國不斷地發展壯大,且社會政治與經濟發展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水平,才真正能夠獲得台灣人民的信服,接受和平統一的結果,不過政治制度的發展路徑仍然還是會有差距,所以所謂的兩岸統一方案,絕非中國大陸所提出的一國兩制中央與地方結構,而是要接受特殊國與國關係的邦聯體制,再進入可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聯邦體制,這也許是30年以後的事,但兩岸有識之士應該長期保持接觸,建立窗口,長期不斷地演示未來和平融合的路徑。 3、 現階段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是重中之重,最主要的現實基礎是兩岸經貿的緊密關係,特別是台灣對中國大陸每年出超達800億以上的貿易額,同時兩岸貿易總額佔台灣地區貿易總額的43%,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賴極大,中國大陸也了解台灣僅有人才這項資源,如果貿易受到壓制,海峽兩岸將會愈走愈遠。台灣還是要把握兩岸貿易的契機與基礎,持續擴大兩岸現階段貿易成果,最好完善兩岸ECFA協議,使得兩岸經貿往來有所依循,但仍要在美日的科技產業供應鏈中,取得關鍵定位,創造在印太地區平衡的角色。 4、 對於日本擴張其東亞地區的正常國家定位,會引起中美兩強的特別關注,台灣必須避免過度與日本在軍事上結盟,引來中國大陸的警戒,造成兩岸局勢緊張。特別是南海區域的軍事合作,最易造成中國大陸的敵意,因為該區域是中國大陸的主權範圍,中方十分介意日本軍國勢力再起與介入,那會是一種嚴重的挑釁行為。 5、 台灣應在今年底疫情受控後,盡快恢復兩岸人民的正常往來,降低中國大陸人民過去兩年多來的敵意,以免在中美雙方的長期抗爭中引起兩岸不必要的衝突,特別是經貿上的衝突,造成海峽兩岸雙方的經濟損失。例如三月份的鳳梨禁運策,這是中方政府依方面抑制台灣台獨勢力,一方面對中國大陸人民意見的回應,讓台灣農民與相關產業受到無辜之災。 6、 台美之間需要深化經貿科技合作,特別是增進美方在台投資,以及日本對台投資,加深台日特殊戰略夥伴關係,也才能使得日本在西太平洋及東亞地區繼續維持其經濟龍頭的地位,以填補中國大陸對台無法投資的缺憾,避免被中國大陸所取代。雖然日本建立CPTPP的自由貿易聯盟,但台灣不一定需要犧牲台灣農業與國人健康,接受日本核食條件進入CPTPP,因為CPTPP是日本主導的經貿市場,台灣進入CPTPP所接受的條件,不見得會獲得更佳的好處,畢竟台灣在日本的產品市場,不一定能佔到比目前更多的便宜。 7、 最後,台灣執政當局應以人道、人民、人心的『三人主義』,站在亞太區域的廣度、高度與時間的深度,保持穩定的戰略眼界,從小處著手,讓區域和平的鑰匙掌握在手,創造區域均衡繁榮的未來。 中國大陸面對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以其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一黨專政的執政原則,持續有效運用其國家總體資源,一方面創造產業升級環境,一方面開發內需市場潛能,在不可逆的全球化經貿體系中,建立其亞洲的領導地位及話語權,但這一切的成果是需要維持一個周邊區域和平的環境,才能因應世界百年大變局,所以台灣海峽兩岸的和平發展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中之重。 Related Topics 蔣權瀚 文章導覽 < 從三年朝鮮戰爭看印太區域美中二十年戰略變化與未來發展反中的民粹政治已到竭澤而漁 > You Might Also Like 中華民國國慶年輕人的矛盾 中華民國政府堅持中華民國國號兩岸才有和平 罷免于北辰總部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