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中堅新三屆

文-陳劍/大陸學者

在共和國歷史上,有四個特殊群體,就是老五屆、老三屆、工農兵學員和新三屆。共和國諸多的風雲人物來自這四個群體。瞭解這四個群體,就大體瞭解了共和國72年歷史。但對這四個群體,理解並不完全一致,本文就此作一個疏理,作一個界定。今天刊出最後一部分。

1977年鄧小平力主恢復高考,不僅是許多人命運的轉捩點,而且成為一個國家與時代的拐點。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其劃時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新三屆含義

新三屆至少有2個含義。

一個含義指的是1966年文革爆發時的1966、1967、1968這三年暑期畢業的小學畢業生。由於都是1968年畢業,為有別於同時畢業的初高中六個年級,人們習慣稱這三屆小學畢業生為新三屆。從年齡看,這一群體年齡跨度從1952年至1956年,主體年齡是1953—1955年期間出生的人。

這一含義的新三屆,並不十分流行。現在社會知曉的已經不多了。

新三屆另一含義是恢復高考後77,78,79級大學生。相對於80年代後入校的學生,這三屆被稱為老三屆。又為了與文革期間老三屆區別,恢復高考後老三屆加了一個“新”,即新老三屆。久而久之,人們把新老三屆的“老”字去了,即新三屆。

新老“老三屆”有部分重合,即在“新三屆”中,有一些來自1966年的“老三屆”。這只在7778兩級同學中含有這一群體。新三屆中老三屆,文科生中比重高,理工科比重很少。這一群體不僅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文革”,也見證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他們既是“文革”的受害者,又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新三屆中年齡最小的是1979年應屆高中生,1963年出生。因而這三屆年齡跨度為1947年至1963年共16年時間(一些高校招收的老三屆中,含有為數很少的1946年出生的老高三同學)。

新三屆自身差異不小。77級幾乎沒有應屆高中生(筆者所在專業錄取的105名考生中,只錄取了一位應屆高中生),78級應屆高中生也很有限,79級應屆高中生就占了很大比重。大量應屆高中生湧入,就社會閱歷而言,79級與7778兩級已不可同日而語。與前兩級相比,79級平均年齡也小很多。估計比前兩級平均年齡要小5歲以上。

1977年冬天,有570萬考生參加的高考(浙江、上海等地採取初試方法,如果包括參加初試人數,實際考生超過1千萬人),錄取人數是27.3萬(其中,經過擴招本科2.3萬人,各類大專班4萬人,共擴招6.3萬人,擴招比例達29.3%),錄取率為4.8%。這是中國高考史上最低的錄取率。1978年已經沒有初試,報考人數是610萬,錄取人數40.2萬(原計劃招生29.3萬人,後擴招10.9萬人),錄取率約6.6%;1979年報考人468.5萬,:錄取28.4萬,錄取率約6.1%。三屆考生總數為1648萬人,錄取人數95.2萬。三屆考生總錄取率為5.77%。

二.新三屆特點

1977年8月座談會提出恢復高考的消息震動全國,國家教育部的檔也已10月下旬下發。但那時,資訊不暢,很多考生獲取的資訊途徑有限。以筆者為例,筆者那時在農村插隊任民辦教師,獲取資訊途徑十分有限。因而將信將疑,不知恢復高考真假。那年11月初,筆者專程回城向自己中學班主任老師——一位十分優秀的數學老師,討教並確認。老師見我的第一句話說,你怎麼才來呢。意思說你回來晚了。在確認自己也可以報考時,就開始回公社報名,作高考準備了。77級高考,沒有重點與非重點大學之分,也不公佈高考分數。包括筆者在內,很多人只有憑自己感覺填寫報考學校。

 1978年2月至3月,77級陸續進入高校,此時正是中國社會主義百廢待興時期。這也體現在學校的教學環境上。且不說擴招進入高校不能提供宿舍的走讀生,就是住校生,學校提供的環境也十分窘迫。筆者1978年2月底入學時,一個組12個男同學擠在一個小教室裡。但那時對學校提供學習條件十分知足,絕大多數同學感受類似。百廢待興也表現在師資力量缺乏,一些應設立課程由於缺老師而沒有開設,一些課程教學品質還差強人意。

新三屆有哪些特點呢?筆者總結以下四條特點:

(一)社會閱歷豐富

新三屆年齡跨度大,超過16歲。特別是7778兩級,最大與最小相差15、16歲在文科專業十分平常。有的人已經是幾個孩子的家長,有的人連什麼是戀愛還不清楚。而老三屆中不少考生已經結婚生子,從雲南考到上海的周抗美夫婦就是帶著孩子上完了四年的大學課程。

新三屆來源龐雜,社會閱歷豐富。普遍具有底層生存經歷,既有上山下鄉的城市知青、面朝黃土的農村青年,也有工廠的工人、機關幹部,在部隊服役多年的退役兵等。工農兵學商,各種成分都有。他們在社會上摸打滾爬多年,櫛風沐雨,經歷過世態炎涼。是時代的風雲際會,把這種閱歷差異極大、年齡參差不齊的青年聚攏到一個群體中。筆者所在專業共錄取了105名考生。老三屆高中同學就有近十位。插隊知青中,有公社黨委副書記,大隊書記、副書記等多位同學。新三屆同學由於飽經滄桑,這一群體普遍個性堅定沉毅,較能吃苦。他們在基層摸爬滾打形成的堅毅的個性和練達的人情,也成為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精英意識強烈

新三屆生源品質高,特別是其中的77級,是中國社會十多年累積的優秀生源集合。許多人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英雄情節。精英意識從被錄取的那一刻便被社會和自我設定。其中老三屆高中考生,能夠十多年堅持下來參加高考並被錄取,都是老三屆中精華。其餘不同年齡段生源,也都是同齡人群中的佼佼者。從社會最底層瞬間成為天之驕子,經歷大起大伏、經歷生活磨難的人更易生髮一種生命的緊迫感,並始終伴隨這個群體。

(三)學習如饑似渴

與精英意識強烈特點相聯繫,新三屆十分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尤其是77、78級學生,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時光。這一群體中許多人有強烈求知欲,就像一塊幹海綿扔進了水裡,如饑似渴地學習。大家當時是心無旁騖,鉚著勁學習。一些同學在自習教室留到熄燈才回宿舍。不少同學在熄燈後還打著手電筒在被子裡面看書學習。晚上路燈下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學生在蹭燈光看書。

(四)多數來自中產(階層)

上個世紀70年代,還不可能用“中產階層”這個詞。現在回憶起來,新三屆中,出生知識份子家庭居多,出生幹部家庭居多,這些都屬於目前定義的中產階層。筆者的高中同學,全年級五個班,考入77級有十幾位,幾乎都是來自這類家庭。

來自中產家庭比重高,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書籍匱乏、社會普遍不重視教育的年代,父母的教育素養,父母對知識的重視,對子女的影響起到較大作用。新三屆,特別是其中的77級,由於備考時間很短,考生原有基礎便顯得格外重要。此時,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

即使有一些來自農村家庭的,重視教育的地域文化顯示出優勢。即一些教育文化氛圍濃厚的地區,例如,安徽省徽州地區(現在的黃山市),讀書的氛圍自古就十分濃厚。在這類地區,父母即使是農民,也或多或少具有一定文化素養,鼓勵孩子讀書,重視對孩子教育。

  1. 三. 社會中堅

自1980年夏起,到1982年春,1977年考錄的27萬本、專科大學生陸續畢業;1982年夏,40萬1978級大學生畢業。1983年夏,28萬1979級大學生畢業。此時,改革開放的大幕已經開啟,中國百年來最激動人心的80年代正在朝我們走來,中國社會對人才需求十分迫切,對這95萬三屆大學生寄予無限厚望。新三屆被 人們看作“天之驕子”,成為當代社會的中堅。

新三屆成為社會中堅,是趕上了改革開放好時機,發展機遇好。由於新三屆普遍經過基層歷練,再加上四年時間的勤奮學習,打下了扎實基礎。作為與眾不同的群體,起點普遍比其他同齡人高。

新三屆成為社會中堅,重要的是新三屆憑的是過人的學習毅力,他們有韌勁,能吃苦,積極向上。畢業後短短的幾年,新三屆就在各自崗位上嶄露頭角。他們在不同工作崗位的歷練,在各個領域勤奮努力,在不同崗位上做出了自己貢獻。

40多年後再看新三屆,他們早已成長為各自行業的棟樑之才,無論是在政界、學界、商界,許多領軍人物都來自這個95萬人群體。社會對新三屆普遍給予高度認可。以學界為例,美國國家科學院是全世界最富盛名的科學院之一。迄今,美國國家科學院有院士2291人,近200人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外籍院士465人中,新三屆學友就有13位。他們多是在中國獲得本科或碩士學位,在美國名牌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然後從事科學研究的一流學者。政界中,一些人通過自身努力,脫穎而出擔當大任,包括擔任副國級、正國級領導。

新三屆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他們是特定時代的需要,是特定時代的產物。雖然並不是所有新三屆成員都很成功。但新三屆成才比例遠高於其他可比的物件,便可看出其特徵和意義。

新三屆走出大學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緊鑼密鼓之中,他們參與並見證了改革開放過程。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惠者、推動者和維護者,其命運與改革開放息息相關,與國家時代命運高度重合。

四.歷史局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局限。

新三屆缺陷在於,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工科生,大多欠缺學問“童子功”,外語基礎普遍較差。特別是7778兩級尤甚。本世紀初,筆者被組織安排赴境外學習培訓,前提條件是外語考試合格。一行20位學員中,50年代出生的只有我,雖然也很努力,通過了外語考試,但與同時接受培訓年齡比我低很多的學員相比,差距明顯。

中國社會在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腐敗問題。新三屆也不能免俗。新三屆由於發展機遇好,優勢明顯,很多人擔任了副部級及以上領導重任。但一些人未能經得起考驗,統計顯示,十八大以來,省部級及以上落馬官員(不含企業任職)已達210人。有三成屬於新三屆(資料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綜合,2021年2月23日 ,“十八大、十九大後落馬省部級及以上高官名單” )。

新三屆很多人通過博覽群書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勇氣,較能獨立思考,不願隨意附和,很多人富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一群體在形成過程中,就得益於一個時代被否定和另一個時代的重新開啟。因而敢於否定曾經的“真理”、強烈的反思精神以及批判意識就成為新三屆特質。他們十分警惕極端意識形態回流,傾向追尋、探討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也熱切推動思想解放和。但隨著時代變遷,昔日的理想與激情已經淡漠或遺忘。就總體而言,新三屆思考探索有限,批判意識逐漸弱化。

一代人有一代的歷史使命。新三屆目前大多數已經退休。作為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貢獻出智慧和力量。歷史不一定記得這個群體中單個人的功名,但一定會記得新三屆這一群體的歷史貢獻。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