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的省思

晏揚清/本報主筆

    2025年7月26日,不但在台灣而且在世界民主政治史上,絕對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日子,這一天台灣舉行了所謂「大罷免投票」,是因為執政黨對在野的全部選任國會議員發起罷免行動。這在以往台灣從沒有過,即使在世界實施民主政治的歷史上恐怕也絕無僅有。從投票的結果來看,被罷免的提案一個都沒有通過,很顯然的執政黨完全誤判了情勢,以致全盤皆輸。

    這次的大罷免表面上是由所謂的「公民團體」所發動,但是這些團體平常就是配合民進黨搞活動,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更早早的揚言大罷免、大成功,其他的公職人員甚至黨主席賴清德也都積極的發言或以行動支持,因此才有謂這次的投票是對民進黨政府的期中檢驗。從整個過程來看,民進黨有五失。

    首先就是失策,大罷免實際的醞釀可以追溯到去年底,事實上距離立法委員上任不到一年,姑不論是否新手上路,總不免受到民進黨輸了就翻桌之譏,更何況被罷免的立法委員僅僅以較嚴格的標準監督執政者,而監督執政者本來就是民主政治中民意政治、責任政治的表現。馬英九時代柯建銘領導立法院在野黨,常常阻止馬英九的重大政策何等風光,其不也表現民意代表的天職?

    其次是失判,過去的經驗,民進黨只要在選舉中打出「抗中愛台」選票就自然來了,而國民黨在這個議題上只能啞巴吃黃蓮,但這次是無差別的罷免,而且一開始的主軸是立法院的議事,與所謂抗中保台關係不大。再加上六月以來,網紅陳之翰一次大陸上海行,回來後不斷誇讚大陸的城市建設與管理、人文素養的美好、自由的直播環境,讓很多人改變對大陸的想像;而大罷免主要的負責人民進黨立法委員沈伯洋竟然被披露,其父親跟大陸長時間的有貿易往來,且民進黨內很多人也都有親人跟大陸做生意。因此也抗中保台在這次投票失去其威力。

    第三是失言,賴清德在六月開始,規劃要「團結十講」,希望建構他的台獨理論,沒想到只講到他的前幾講,不但歷史觀錯亂,對民主憲政知識薄弱,更把大多數台灣的「其餘人口」比喻成雜質,而投票前的風災,他去勘災時面對災民的呼籲,表現出的冷漠,其回應更被批為直如當代的晉惠帝。柯建銘在投票前夕,更加碼「(罷免)成功後要以《刑法》100條對付被罷免的藍營立委」,不投同意票的就是不愛台灣。凡此種種言論,都在撕裂台灣社會,引起多數中間選民的不滿。

    第四是失和,在醞釀罷免的同時,賴清德發動對柯文哲的追殺,所謂「京華城案」,迄今已經將柯文哲收押逾十個月,期間經過柯文哲喪父,彭振聲前副市長夫人墜樓事件,而檢、院於證據不足之下一再羈押,予人有押人取供之感,對柯文哲的聲請投票復予否決,此皆激起「小草」們的憤顢情緒。另一方面,對國民黨在罷免連署的「死亡連署」,大規模的偵辦、羈押,對民進黨的問題確輕輕放下,更是激發泛藍陣營的危機感。

    在這麼多的失誤之下,大罷免最終以大失敗收場。可問題是,結果出來後,積極投入的青鳥們還在發問,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其實很簡單,首先是賴清德把大罷免失敗責任甩鍋給公民團體;其後,大罷免最重要的支持者,曹興誠則稱罷團沒有輸,並批民進黨只想當「側翼」,同時又勸大家放下未來的823罷免案。顯然,青鳥們到現在還不知道他們在這場大罷免中只是棋子,許多青鳥都還沒有投票權,在這次投票過後,真的應該好好思考如何理性的去思辨何謂公民社會。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