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悖論:反思《六祖壇經》

張家麟/真理大學教授

炎炎夏日,讀、思、瞭悟《六祖壇經》,一股清涼注入心田。

它是禪宗六祖惠能(638-713)一輩子的行誼,由弟子將其言行記錄而成。這本經使祂不朽,成為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禪宗宗師之一。

除了達摩祖師外,就屬祂聲望最高,名氣最響。

祂不識字,一輩子述而不作,但是這本壇經之禪機,卻是漢傳佛教少見的曠世著作之一。胡適(1891-1962)認為應該將此書列入「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錢穆(1895-1990)則認為「它是探索中國文化必讀的典籍之一,還說它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白話文的作品」。

它大約在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傳世,至今(2022),已達1309年,仍然有其獨特性。是歷代諸多禪師、在家居士「講禪弘法」的重要經典;也是佛教研究者,據此論述、辯證「禪」、「般若」、「懺悔」、「頓悟」、「修行」、「佛」等義理的原典。

其後,各有〈宋.惠昕本〉(967)、〈宋.契嵩本〉(1056)、〈清.敦煌本〉(1900)、〈民國.敦煌新本〉(1935)等多個版本。

它依舊是中、外漢學界研究興趣之所在。他們常提問「版本真偽」?「編者是誰」?「文字、文句對錯」?比較接近「考證學」、「佛教史學」、「禪宗學」之問題。

在此,我想擱置這些問題。另闢蹊徑,嘗試提出這本經典的幾點「悖論」,再嘗試自己找答案,詮釋、回答這些問題:

1.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惠能弟子卻又為其師著立《六祖壇經》,彼此間是否存在矛盾?
2.五祖為何不傳衣缽給飽讀詩書的神秀?而傳給不識字的獦獠-惠能?
3.讀經好,還是悟經好?
4.漸悟好,還是頓悟好?
5.求福德好,還是行功德好?

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如果能從本經瞭悟,或可在傳統佛教諸多經傳中,走了出來。自己通達本經後,或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由它或可建立後世佛子禪修之巧門,進而達到了成菩薩、成佛之目標。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