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宗教Gis」:以中央研究院為例

張家麟 /真理大學教授

暑假前,為了快樂結束本校宗教碩士班,開在基隆大竿林代天宮的〈宗教數位專題〉課程。今天(6/25),講了最後一講。我挑選中央研究院的「宗教Gis」作為主題,向大家分享我的淺見。

為了滿足學員求知若渴的心情,認真學習的態度;我上足講滿了8個主題。這些散布在30-70歲年齡層的學員,聽了無不歡欣雀躍!

Gis本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地理上的系統性資料的建構。只要打開地圖,就可一目瞭然在座標、地點、方位上的各種資源。最早運用在軍事,現在用在諸多領域。

其中,「宗教Gis」或「宗教地景Gis」,即是將Gis與廣義的宗教或狹義的宗教地景連結。

中研院逐年推動這兩項計劃,目前正在發展、建構中。在此,我只對「宗教Gis」,作些反思,希望可引導學員進入此主題的堂奧。

此計劃作了一個地圖及兩個表。

地圖為Google 圖;兩張表條列如下:

1、資料表:基本資料、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2、附表:祭祀族群、分靈系統、移民廟宇、香火來源、年例請神、王爺選項、籤詩等。

仔細理解此表的意涵,它是以寺廟為單位,再作它的地理位置。第一個表是再補上主神、宗教別;第二個表是要調查有那些族群祭拜,分靈出去多少間廟宇,從原鄉那裏移民而建立的寺廟,有那些年例請神、祀神之儀,有無王爺信仰,有什麼籤詩等資料。

看起來,似乎很完整。事實上,討論空間頗大。

如廟宇的地理位置,除了此時Google 地圖外,如果寺廟歷史久遠,應可補上清朝、日據時期的地圖。而且,除了平面圖外,亦可補上外觀立體空間圖。

在主神之外,可以加「配祀、陪祀神」、「神將」。宗教別除了根據內政部的判準,應再加上日本政府的「齋教」,國府時期的「民間信仰」、「鸞堂」、「新興宗教」。

在附表部分,族群祭拜之外,應補上「法定信徒」、「各種主要組織及次級組織」、「地方庄頭(境)」。分靈系統外,再加上「分香神明會」、「分香廟宇、神壇」。

是否為「移民廟宇」外,應再加上「原鄉祖廟」、「新建寺廟」或「靈乩建廟」。

「年例請神」外,應再補上「年度聖誕、祭儀」、「季節祭儀」、「月祭儀」、「週期祭儀」、「平時祭儀」。包括:由那些神職人員、誦經團、鸞生、法師團、童乩負責這些祭儀,皆可補述。

在「籤詩」部分,應記錄「籤詩類別」、「抽籤之儀式」,及有無「解籤詩之專業人員」。

另外,尚須記錄「歷史沿革」、「宗教領袖」、「碑刻、匾額、對聯等古蹟」、「祭祀法器、鐘、鼓等文物」、「寺廟內外的裝置藝術」。如果可能,還須補上「匠師」資料。

當研究架構未盡周延,啟動研究後,就突顯此研究成果的侷限性、謬誤性。

我大膽假設,中央研究院啟動「宗教Gis」研究計劃,可能以數位資訊學者為大宗,宗教學者參與有限。才會作出此「零零落落」的兩個表,相當不完整的「研究框架」!

當然,在研究經費有限的限制下,也讓主事者的視野「徒呼負負」!

為了使學員深入,我再舉「五營與境」、「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兩個個案為例,詳細解說,如何運用Gis的概念,建構與主題直接相關及引申間接相關的資料。

無私、熱情分享,總是希望學員收獲滿載;希望大夥不斷精進,能夠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