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準備好了嗎?當前商業思維面臨調整

文-丁鯤華 /大陸台商

台灣放棄“清零”的新冠防疫策略後. 確診病例加速飆升, 6月14日累計已超過3,003,501例,累計死亡4,403例,許多企業不僅已有員工確診,工作與生活密接人員更是防不勝防,但台灣公衛專家認為疫情未達高峰,預估2300萬人口中最終會有450萬人以上染疫,對台灣民生及經濟的負面衝擊在第三季將更加顯注並持續到明年,令人憂心。大陸方面,4月份的各項經濟指標都較上月衰退,且為近年來的低位元值,例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9%,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1.1%,房地產投資、銷售面積及銷售額分別下降10.1%、39.0%、46.6%,以及製造業指數(PMI)僅47.4%、非製造業指數(PMI)僅41.9%等,且負面影響持續向5月蔓延,即使6月上海逐步解封,恢復正常生活、生產,為經濟成長帶來一線契機,但實際復蘇速度和情況仍待觀察。
這兩年半以來,大陸為防堵病毒傳播,嚴格管控疫情,對社會治理、企業經營乃至民眾生活日常包括消費習慣、理財方式及對未來的預期心理等都帶來深遠的影響,從而可能重塑台商在大陸投資及今後的佈局與經營模式,福禍相依,雖說風險蘊含轉機,但重點是必須深入考量,謀定後動。
首先,疫情狀況下貧富差距更加明顯,也會加大消費兩極化。由於危機意識高漲,民眾消費趨於保守,除了囤積生活必需品外,也會減少購買非生活必要及高端高價產品。大量中產階層由於固定資產不能變現,收入無法增加或相對減少而產生不安全感,會朝向低單價產品傾斜,大眾化的快速餐飲模式和文體娛樂活動更受青睞,使低端消費群體加速成長,也使高端消費市場的規模相對受到抑制。反映在企業經營上,就是對成本的掌控會優於對品質和多樣化的需求。而在這波疫情之中受衝擊最大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現金為王“的心態下,增資意願降低,市場短期內呈現向下重組的趨勢。以服務業為例,除餐飲及人們必需親赴現場消費的實體商鋪外,經營都非常慘澹,由此也造成商業地產如寫字樓、商鋪、商場或百貨公司大量空置。應對當前消費萎縮、景氣低迷的市況,今後工廠即商場、居家辦公、視訊會議、減少出差、租用會議室等商業模式會更加盛行,企業在資源的配置上必須慎而又慎,認真檢視各種選項,避免過度投資。
其次,外資企業的經營和外商在大陸的生活在疫情期間多少均曾遭遇實際困難,例如14+7或10+7的入境隔離政策和各種臨時封控措施,對企業常規採購驗貨、投資考查、商務談判、人員派遣、設備維修、出勤管理的程式形成干擾,減少效率,而地方政府及行政單位對防疫防控層層加碼,甚至使許多企業無法正常生產或市場化經營而造成虧損,預期將使企業撤資或轉移生產地的比例大幅增加,連帶也會在今後幾年造成上、下游供應鏈重組和內外銷市場調整。而中美貿易戰持續,美國有計劃地將供應地轉移至東南亞進而減少對大陸的採購,也會使以歐、美市場為主力的外銷企業無論在訂單取得、產品供應、價格和利潤掌控上出現更多變數,增加經營風險。
此外,俄烏戰爭膠著延宕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遠超預期。2022年5月15日CBOT小麥、玉米、大豆期貨分別較年初上漲53.1%、31.8%和22.9%,6月中旬原油價格已達每桶120美元,逼近歷史高點。全球性糧食、原物料、能源供應短缺隱然成型,加上不斷上漲的衛生環保、行政管理費用,意味著企業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獲利縮減。即使因社會失業率增加,短期內薪資水準欲漲不易,但由於市場萎縮,人均產值無法提升,對企業的幫助也不大,如何積極提高生產效率、多元開拓市場,以適應高成本、低利潤的趨勢是企業當務之急。
台商除了配合政府的出入境檢測與隔離措施外,台企、台商最為集中的上海歷經約二個月的封控,一度並波及周邊的江蘇、浙江而元氣大傷。如果考慮其他省市對疫情嚴控的程度並不遜于江、浙、滬,台商整體此波所受衝擊不言可喻。近日大陸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在財政、貨幣、穩投資促消費、保糧食能源安全、保企業鏈供應穩定、保基本民生等六個政策層面提出33條措施,各省市政府也在5月底、6月初陸續出臺不少振經濟、興實業的方案,顯示政策部門已充分瞭解振興經濟迫在眉睫,期望政府劍及履及,積極改變以防疫為優先、以防控為主軸的思維模式,快速調整執政重心,全速朝經濟發展前進。台商也要充分瞭解後疫情時代經營環境和市場的變化,儘快調整自己的定位,努力掌握現階段大陸政府全面振興經濟的政策與措施,以便及時爭取最大政策紅利,儘快跟上大陸經濟重新開機、加速發展的腳步。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