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產婆式」教學:憶政大新聞系恩師-潘教授

作者-張家麟 真理大學教授

乍聞,潘家慶教授日昨溘然離世,得壽87。內心非常不捨,以此文感激他、悼念他、回憶他,肯定這位名師。

在我的人生求學過程,碰到的好老師不少;但能啟發我的教授不多。在政大新聞系,他是少數中的佼佼者!

他課堂上不苟言笑,一付「酷樣」,讓我對他敬畏三分。修課的同學中,他獨鍾藍添益;大夥尊稱他是「藍助教」。他對我不熟悉,但是,他深深影響我日後的教學。

上他的課,他很少講授長篇大論,常常只是「冷眼旁觀」。

他或坐或站教室後方,看我們輪流上台口頭報告、表演;有時他出一主題,要求我們立即寫作。對前者,他只负責點評我們的報告;對後者,他只批改書寫的文章、打相當「摳」的分數。當時,我已感受到了此課程及潘老師的特殊風格。

回到大二的場景,那年才19歲。我還懵懵懂懂,有些害羞、超級內向;同學還戲稱我有點娘娘腔。上他一學年兩學期各4學分的「現代文選」課程後,才茅塞漸開。

上學期開始,他開了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語意學等十幾本著作。要求我們一週閱讀一本,2小時由同學輪流上台報告,2小時書寫與本書有關的主題。

下學期,他換口味,教法一樣。開了一系列的期刊,要求事先閱讀每週一刊。一週2小時,由同學輪流後上台評論、報告這一本期刊,分析其重點、風格特色及優缺點;另外2小時,一樣有寫作課程。

他上課,要求頗嚴。他雖然不太懂我,但卻頗包容我。

有次,輪到我報告,原本只有15-20分鐘的分享,我因準備資料過多,還不會化約、綜整資料,整整講了50分鐘。他沒叫我下台,讓我說完這次報告。此經驗,至今永生難忘,原來他的嚴厲中,也有溫柔的一面。

他的教學方法及課程內容安排,打破傳統「老師教、學生學」,「貝多芬式」的課堂活動。

當下,我覺得頗新鮮,卻有些壓力。事後,才知老師用心良苦;此教學法,有利於我們獨立自主學習,培養自己的判斷、見解。鍛鍊未來當新聞記者必備的口才;擔任採訪記者必要的書寫能力。

只要經「潘氏教法」洗禮,鮮少不豎起了大姆指,對他說讚。

直到我攻讀師大教育碩士,視野再次打開,才認知、體會到,他是採用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法。教授站在「客體性」的立場,觀察、指導、刺激學生主動學習。

40幾年前,潘老師教學法,可遠溯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他教導弟子,常只提問,鮮少給答案。他的教學專業,只是在引導學生自我思考、學習、求得知識或真理。他永遠像個「助產婆」,幫助學生「產婦」,引導他生出「知識」-嬰兒。

他很少說「現代文選」的知識與內容;他要我們自己探索、追求。他深諳蘇式的最高教學哲學:「我唯一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學生欲知道知識為何,唯有自我追尋、求證。

今日,他已乘鶴歸去;但是,「潘氏教法」的種子,早已撒在台灣、海外,萌芽、生根、茁壯。

他在課堂上的酷樣、風采,永遠烙印在我的心海!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