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靶場標靶仿真實際功能

文-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近日西方軍事評論者,針對中國大陸西部沙漠地區靶場仿真狀況提出評論分析,但媒體卻在轉刊報導時,附帶有論者指稱此等靶場與標靶佈局,係針對臺灣蘇澳地區海軍中正基地碼頭設施加以仿真模擬,立即引起多方回應,透過如此描述臆斷言辭,在兩岸目前對立氛圍下,誠然相當政治正確;但卻曝露出評論者對靶場內標靶所採取仿真設計真正目的,顯然缺乏深入認識,才會提出如此誤導性論斷。

基本上靶場標靶仿真設計,基本上具有兩個主要目的:作為戰術操演中演練接戰程序之假想目標,或是測試武器系統偵蒐器效能與武器殺傷效應。在說明為何要針對特定假想目標,建構靶場與標靶或是尋找相似地形地貌作為演練對象前,吾人必須理解到,假若不是該目標特別難以接近,或是必須透過投送特定武器彈藥才能加以摧毀,否則絕對不會如此大費周章,專門去量身打造靶場與標靶或是費心尋找演練場域。 在人類戰史上,確實是曾經針對特定作戰行動與假想目標,發展出專用武器與演練配套戰法;舉例來說,二次大戰時,英國皇家空軍為針對摧毀位於挪威柯拿本(Knaben),能夠用於製造裝甲鋼板合金,產量佔全德國總需求五分之四,具有極高軍事價值之鉬(Molybdenum)礦礦場,就曾經找尋過與挪威地形類似之蘇格蘭高地,演練過相關轟炸行動。該項作戰過程日後被改編成為英國電影《633轟炸中隊》(633 Squadron),其中要練習投彈炸毀礦場上方懸岩,以便讓其碎裂墜落壓毀採礦設施情節,成為尋找類似地形仿真演練最佳詮釋。

而另個還原英國皇家空軍第617轟炸中隊,在1943年5月16日至17日以「懲戒作戰行動」(Operation Chastise),作為作戰代名,運用特殊設計並演練驗證過之彈跳炸彈(Bouncing Bomb),成功摧毀納粹德國魯爾區兩座水壩,並造成另一座水壩輕度損傷輝煌戰史之經典英國戰爭電影《轟炸魯爾水壩記》(The Dam Busters),則可讓愛好戰史者理解,針對特定戰術目標,結合發展特定武器系統,確實是有可能透過建構比例尺縮減,但外觀卻相當類似結構體當成靶場與標靶,作為戰術演練以及武器測試驗證目標。

不過在戰爭史上,假若不是目標具有極高特殊性,或是在其周邊之防禦火力極強,再加上防護設施難以突破,否則很難針對每個目標都去製作仿真模型,作為實際採取作戰行動前,進行任務訓練之演練假想目標。比方說,戰場上狙擊手所要射擊目標,其身高可以相差到數十公分,體型亦會是胖瘦差異甚大,但在實際訓練過程上,都是採取大小統一人像標靶或是環形靶磨練射擊能力,不可能依據目標特別訂製標靶,或是依據戰場實際環境構建靶場。

媒體報導解放軍設置模仿蘇澳中正軍港之靶場與標靶,並不代表臺灣其他軍港或是碼頭,被共軍鎖定當成目標之機率就相對降低。在戰況發展到某種情況下,針對特定目標狀況與作戰環境,事先完全未曾經過演練,所使用武器亦有可能無法發揮效果時,作戰部隊亦必須硬著頭皮上陣,執行上級所交付之任務行動。對軍事武裝部隊來說,能在開戰前獲得類似地形地貌演練,可能性其實是並不算高;將軍不能挑戰場,戰士無法選目標,確實是經常存在之無奈現實。

舉例來說,皇家海軍在1940年11月11日夜間,以「審判作戰行動」(Operation Judgment)奇襲停泊於塔蘭托(Taranto)港內之義大利艦隊,從航艦「光輝號」(HMS Illustrious)出擊之海軍航空兵力,不但事前沒有在任何與目標區相似環境進行過預演,負責主要攻擊行動之劍魚(Swordfish)式攻擊機所攜帶魚雷,在當時還被作戰幕僚認為極有可能因為港內水深不夠,無法順利投擲發揮戰力;但最後不但是大獲全勝,更因此啟發一年後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針對珍珠港內美國海軍發動類似攻擊行動。

不過就日本偷襲珍珠港來說,日本海軍航空部隊戰機確實是曾經利用過鹿兒島灣(Kagoshima Bay)以及青森縣小川原湖(Lake Ogawara)進行過投彈攻擊演練,其主要著眼點自然就是該兩處地形與珍珠港之相似性。不過日本帝國海軍為求維護軍事行動隱密,並未進行人造工程來加強仿真程度,完全就是就地取材,儘量由奉派作戰人員自行演練揣摩,以便來改善其戰術戰法。

在過去多年來,不斷有媒體報導指出中國大陸在西部沙漠或是山區構築仿真性靶場,設置艦艇、戰機以及建築物等模擬標靶,其中曾被提及之假想目標包括橫須賀軍港、青森三澤空軍基地、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臺中清泉崗機場以及本次剛被指認之蘇澳中正軍港,當然讀者亦必然會想起位於朱日和聯訓基地,模仿台北總統府,甚至還有極度類似巴黎艾菲爾鐵塔之建築物。

許多專家確實曾經深入此等仿真性靶場與標靶,並且對比過標靶與真實軍事儎臺之長度以及外型,更重要的是探討過其所能產生之模擬目標效應,在不同武器之終端導引感測器下,究竟能夠到達何種仿真程度?同時就其所在位置周邊所能夠產生之環境效應,對於儎臺操作人員進行目標尋獲、鎖定以及後續武器控制導引之接戰過程來說,是否具有實際輔助訓練功能?基本上,所歸結數據資料顯示,此種靶場設置與標靶對於戰術演練,其實並未具備實際效果,該結論與各界對其之認知與觀感落差相當大。 誠如本文最初指出,靶場標靶仿真設計,基本上具有兩個主要目的:作為戰術操演中演練接戰程序之假想目標,或是測試武器系統偵蒐器效能與武器殺傷效應。假若不是為滿足作為假想目標進行演練接戰程序之需求,為何當成測試武器系統偵蒐器效能與武器殺傷效應之靶場與標靶,又要搞到與某些特定假想目標如此相似?其實到目前為止,並未獲得真正理由,只能猜想此種設置方式就有點像黑道對著仇家相片練習開槍,雖沒有實際訓練效用,但卻在過程中讓本身心裡很爽?

不論如何,在此卻要嚴肅指出,在中國大陸有許多靶場與標靶,確實是用來測試武器系統偵蒐器效能與武器殺傷效應,但是由於其造型單調,無法扯得上某些實際存在之軍事設施,更成某種暗示性聯結關係,所以無法獲得媒體青睞報導。但是此種靶場與標靶卻是各國情報單位全心投入研究對象,特別是從彈著點分布樣態、標靶損傷狀況以及彈坑面積與深度,都可以用來佐證與推敲中國大陸軍事裝備發展狀況。

同時軍事武器與掩體更是攻防一體相互參照發展,許多在沙漠地區構築抗炸機堡與跑道,透過武器試射過程,其實亦可同時獲得如何增加機堡抵抗轟炸強度以及搶修跑道相關數據資訊。當然有些針對終端導引之干擾反制系統,對於武器終端彈道或是彈著落點會產生何種效應,更是此等靶場與標靶周邊所設立高塔結構物,以便設置各種遙測裝備最主要研究項目。

總而言之,對於中國大陸西部沙漠或是訓練基地所設置類似周邊地區軍港、機場、碼頭、跑道、機堡與建物之設計,吾人是否應當思考,假若武器本身不是使用影像導引追蹤鎖定,其實是沒有任何特殊意義。但卻讓其公開攤在各類衛星照相涵蓋範圍內,刻意對外曝光,此種虛虛實實過程,到底是個誤導障眼法,還是另有所圖?面對中國大陸所設置靶場與標靶,在分析研判時,腦袋絕對不能少那一根筋!

〈本文經作者同意 轉載自軽新聞〉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