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 2022-05-19 再建構預防、檢測、治療三位一體的抗疫措施 文-鄭博文/大學教授 台灣要淨零 不妨借鏡日本綠色增長戰略 近期台灣新冠疫情確診人數連破數萬人,顯示台灣一如國外一樣被Omicron 破門與入侵,二0二一年十一月底,全球的主流毒株還是Delta,在大部分國家的測序結果顯示Delta 導致了其中九十九%至一百%的新冠感染案例。然而,至二0二二年二月底,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的測序結果顯示九十九%至一百%的新冠案例是由Omicron 變異株導致,因此政府防疫工作有必要重新調整來面對日趨嚴重疫情。 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在,大部分國家無法獨立於世界而生存。國際人員的往來,貨物的進出口將全球緊緊聯繫起來。全球防疫基本遵循「木桶效應」,即全球防疫的最終結果取決於「短期」而非「長期」。隨著歐美部分國家陸續宣佈停止防疫限制,因此當一定數量的國家決定放棄「病毒清零」時,已經決定了新冠病毒無法像天花一樣,在全球範圍內被完全消滅,新冠病毒將大概率長期存在。 政府是否像外國一樣採取更寬鬆的防疫措施是否可行?這一問題取決於多個因素。其中關鍵的問題在於,台灣的醫療資源是否充足?是否會造成無法承受的因感染導致的病死案例數量? Omicron 帶來的病死數量仍然不可小覷。「新冠輕症化」並不代表病死案例數量的減少。因此,通過疫苗進行預防以控制感染數量,準備好感染後的治療手段等一系列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外資料顯示Omicron造成入院數、重症監護佔用的顯著提升,Omicron 不僅帶來了死亡病例數的上升,同時也有很大風險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自二0二一年底Omicron爆發以來,海外部分國家因新冠導致的入院數量,在院病例數,ICU 病例數出現新的高峰,並且部分國家峰值顯著高於Delta 時期。 因此,當前防疫措施為建構「預防、檢測、治療」三位一體,疫苗施打仍舊是重中之重,除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將能夠在降低感染數量的同時降低重症或死亡的風險,而及時有效的檢測也能降低傳染風險,最後備足新冠治療藥物讓中症、重症、甚至死亡風險的患者使用,來減少死亡人數。 未來防疫工作,一方面,仍然需要控制總體感染數量,越少的感染數基本意味著更少的重症/死亡案例數,同時感染數的減少也能夠一定程度上放慢病毒變異的速度。根據「自然選擇」理論,變異的出現是隨機且無方向性的,所以,當病毒繁殖速度提升時,變異出現的數量相應提升,出現優勢變異的可能性也隨之提升。 另一方面,優化針對新冠的資源配置,讓真正有需求的患者能夠得到充足的醫療資源。針對有需求的人群這一概念,我們具體梳理為二類主要人群。一是有發展為中症、重症、甚至死亡風險的患者,這一部分患者主要包含免疫較低下的人群,例如:老年群體、具有基礎疾病的人群、肥胖者、嬰幼兒等。二是有可能造成大範圍傳播的人群,例如:醫療系統工作者、海關邊境人員、養老院工作者、教師、較頻繁參與面對面國際交流的人員等,職業特徵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社會接觸面較廣,或者與免疫力較低下人群接觸頻繁。 Related Topics 鄭博文 文章導覽 < 閩風隨筆-蜈蚣百足行不及蛇美國毀台論,台灣怎麼辦? > You Might Also Like 氫能源車會是智商稅嗎? 美國的小院高牆還能再擴大嗎? 法務部檢察官綁在一起司法能清嗎?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