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 2022-04-17 可持續安全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文-劉江永/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 2020年6月7日,中國發表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呼籲建立健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長效融資機制、監測預警與聯合回應機制、資源儲備和資源配置體系等合作機制,建設惠及全人類、高效可持續的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如何建立可持續安全的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問題,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一、從可持續安全觀到可持續防疫觀 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發表講話,首次代表中國政府提出:“我們應該積極宣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用、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重要講話中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我們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用的安全格局。要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觀念,充分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核心作用,化干戈為玉帛。要推動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國際合作齊頭並進,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這一新安全觀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已寫入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治國方略,體現了21世紀中國的國際安全理念。 從戰略層面看,可持續安全是指以較低的成本和代價,保持較高品質安全的可持續性。預防為主,全球協同,降低安全成本,實現持久和平與安全,確保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安全觀的核心價值。可持續安全戰略追求的目標是,在傳統安全領域維護世界的持久和平,在非傳統安全領域通過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爭取使各國以較低的安全成本保持較高水準的安全狀態,維護人類安全。 可持續安全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注重國家生存的安全環境與人類生態環境安全的統一性。可持續安全戰略的構建絕不只是某個國家的安全戰略問題,而是關係到全人類前途命運的國際社會共同的安全戰略問題。其基本特點是:重視綜合安全,提倡合作安全,謀求共同安全,爭取持久安全。 可持續安全戰略所採取的措施應具有預防性、綜合性、協同性。這是由於當今世界面臨的安全威脅日趨多元化,傳統安全因素與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交織,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單獨應對上述安全威脅的挑戰,需要各國之間在社會、文化、宗教、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加強合作,綜合治理,以利消除安全威脅的根源。為謀求人類的可持續安全,聯合國應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宣導的可持續安全觀已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並付諸地區多邊安全合作實踐。在2019年3月7日舉行的第16屆東盟陸軍總司令會議上,可持續安全受到普遍重視。同年7月11日,以“可持續安全”為主題的第13屆東盟國防部長會議在曼谷開幕。會議討論了合作應對恐怖主義、自然災害、搜尋救難、網路安全等問題,通過了可持續安全聯合宣言。2020年2月19日,東盟國防部長非正式會議在河內舉行,發表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聯合聲明,高度評價中國政府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做努力,充分肯定中國國防部門在抗擊疫情中發揮的作用。會議聲明指出,東盟各國防長決心加強協調配合,計畫在東盟軍醫中心框架內舉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加強科學防疫合作,加強東盟內部以及東盟同地區和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合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際,人類的可持續安全面臨非傳統安全領域新的嚴峻挑戰。作為全球防疫規則的指導思想,有必要在可持續安全的基礎上提出可持續防疫的新防疫觀。可持續防疫與防疫常態化是相通的交叉概念。就日常堅持防控疫情的措施而言,兩者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常態化防控或防疫常態化主要是指國家或地區採取的一種長期防控疫情的舉措,而可持續防疫則不僅限於國內防疫,而且對全球協同防疫也具有一種觀念和政策導向的引領作用。根據可持續安全觀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需要在硬國力和軟國力支撐下形成全球可持續防疫,通過全球協同主義落實全球防疫規則,凝聚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共同利益共識,排除意識形態等政治因素干擾。 全球防疫既要爭取在戰術上速戰速決,也要從戰略上重視疫情出現反復的危險性,做好持久戰的思想和物質準備。2020年5月18日,習近平在首屆世衛組織視頻大會的致辭中指出:“人類終將戰勝疫情,但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人類來說不會是最後一次。要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回應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區防疫物資儲備中心。要全面評估全球應對疫情工作,總結經驗,彌補不足。” 以人為本,努力以較低的成本和代價,保持較高品質防疫效果的可持續性,是最根本的科學防疫之策。在有效疫苗尚未問世之前,可持續防疫的關鍵是預防優先、綜合施策、系統協同。這包括早發現、早報告、早檢測、早隔離、早救治的防疫體系運作和“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隔盡隔、應治盡治”的疫情防治方針。很顯然,人們佩戴口罩的防疫成本並不高,但若忽視防疫而被感染甚至成為重症患者,不僅影響本人健康、家庭生活,還會造成國家與地方財政的巨大負擔。因此,可持續防疫就要特別重視遵守以預防為主的全球防疫規則。 二、全球協同主義有助於可持續防疫和建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2020年5月18日,習近平在世衛組織大會視訊會議致辭中提出,要建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這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面對全球防疫現實需要的延伸和發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是建立在個人安全與社會安全利益、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利益一致基礎之上的,需要依靠科學的防疫決策、防疫規則、防疫措施、防疫人員、醫療物資的全球協同才能實現。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的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新安全觀,在建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過程中,可以派生出全球的共同防疫、綜合防疫、合作防疫、可持續防疫的新防疫觀。這是全球協同主義(global synergism)在全球防疫領域的實踐。 全球協同主義,是指在全人類這一大系統中,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各階層、各領域、各行業、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等,謀求和諧共生的理念、實踐、路徑、方式的總和。它不是以某個國家具有控制全球的權力為戰略目標,不是以資本和利潤為最高價值,不是脫離實際的空想,而是鼓勵人心向善,扶弱濟貧,引導人類善於發現共同利益、共同安全、共同發展、共同價值而相互合作的思想體系。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安全,作為科學的發展觀和科學的安全觀,都可以理解為全球協同主義的具體體現。 “協同”一詞,有協調、協作、和諧、團結、互促、合作等含義。中國漢代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對協同的解釋為“協,眾之同和也;同,合會也”,即諧調一致,和合與共。協同最初是指“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協助乙方做某件事”,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協同概念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也包括不同應用系統、不同資料資源、不同終端設備、不同應用情景、人機之間等,全方位的整合與協同。在這次全球防疫進程中,世界進步事業將在各種阻力中走向全球“多元一體”的相互協同。 國際上早已出現協同學(synergetic)的探討。在外國,協同一詞來源於希臘文,與中文相近,意為共同工作。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物理學家哈肯(Haken·Hermann)是協同學理論的創始人。他1971年便提出系統協同學思想。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普遍存在有序、無序的現象,一定的條件下,有序和無序之間會相互轉化,無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協同,這是一個普遍規律。協同現象在宇宙間一切領域中都普遍存在,沒有協同,人類就不能生存,生產就不能發展,社會就不能前進。在一個系統內,若各種子系統(要素)不能很好協同,甚至互相拆臺,這樣的系統必然呈現無序狀態,發揮不了整體功能而終至瓦解。相反,若系統中各子系統(要素)能很好配合、協同,多種力量就能集聚成一個總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總和的新功能。 協同理論具有系統唯物主義的思想。物質的協同效應在中西醫藥物中都有體現,中草藥配方更為突出。中醫看病開藥方的組合與劑量大都因病人病情發展而定,對症下藥,追求最佳療效。這次中國醫生用中醫藥救治確診病例的占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篩選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血必淨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等中成藥和方藥臨床療效確切,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促進了核酸轉陰,提高了治癒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 在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過程中,“防控和救治兩個戰場協同作戰”是一條基本經驗。它包括:建立統一高效的指揮體系;構建全民參與嚴密防控體系;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依法及時公開透明發佈疫情資訊;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全球的可持續防疫尤其需要世界各國“協同作戰”,而非各自為戰,單打獨鬥,更不能相互拆臺。在全球防疫過程中,這種全球協同主義包括各國安全利益協同、防疫物資協同、防疫規則協同、防疫行動協同。全球協同主義對於實現人類的可持續安全,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指導意義。 三、全球可持續防疫的三大支柱 (一)促進世界共同防疫 共同防疫是指,面對傳染途徑多樣、傳染速度極快的新冠肺炎,世界各國應不分彼此,共同遵守必要的防疫規則,採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全員共同參與防疫。習近平在《求是》雜誌發表文章指出:“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唯有團結協作,攜手應對,國際社會才能戰勝疫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孤軍作戰,也沒有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只有每個國家都控制住疫情,全球才有共同安全可言。筆者認為,儘管各國疫情發生、蔓延、緩解的時間節點有所不同,但只要全球某處仍有病毒感染者,世界各國共同防疫的任務就沒有徹底完成。就全球防疫而言,世界不勝,一國難贏。雖然中國及時有效控制了疫情擴散,但由於疫情先後在歐美大暴發,並開始在非洲、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蔓延,防止輸入感染源傳播仍不容鬆懈。 (二)開展系統綜合防疫 綜合防疫,是指通過綜合手段、統籌協同,提高防疫與救治實效。新冠肺炎傳染管道的多樣性與危險性,決定了防疫措施、防疫體系必須具有綜合性。據醫學臨床發現,新冠病毒不僅會通過呼吸系統傳播,還會通過口、鼻、眼傳播;不僅會破壞感染者肺部,還會入侵人體的腸、腎、腦等其他器官。故而人們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必須像同時防止肺結核和肝炎一樣,不僅要物理隔離空氣中的人們口鼻飛沫傳播,而且要勤洗手消毒,防止病毒從口、鼻、眼侵入。作為社會整體防疫體系,必須有各部門綜合配套的防疫措施、防疫機制、防疫能力,相互配合。例如,家庭、社區、醫院、機關、學校、工廠、鄉鎮、物流、交通、傳媒、網路、執法、海關、食品供應、垃圾處理、心理疏導、國際合作等,綜合防疫要覆蓋全社會所有環節和角落。生命至上,以民為本;群防群治,聯防聯控;防疫為全民,全民同防疫,才能全面徹底阻斷病毒傳染源。另外,對於新冠肺炎患者的後遺症、併發症的康復與治療,也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三)加強各國合作防疫 合作防疫是指,世界各國加強彼此之間的防疫協同合作,相互提供防疫物資支援,分享防疫經驗,協調出入境政策,共用疫苗研發成果。習近平強調,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是各國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間正道。中國將加強國際防疫合作,攜手應對共同威脅和挑戰,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習近平在國際合作方面提出四點建議:(1)堅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2)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3)積極支援國際組織發揮作用;(4)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他同年5月18日又提出六點建議:(1)全力搞好疫情防控;(2)發揮世衛組織領導作用;(3)加大對非洲國家支持;(4)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5)恢復經濟社會發展;(6)加強國際合作。筆者認為,這些合作包括雙邊、多邊等各種形式和途徑,各國尤其要加強同世衛組織的協調合作,在防疫規則制定,以及檢測、隔離、救治、藥物、疫苗、追蹤、溯源、物資調配等方面,加強及時有效的合作。 在中國疫情嚴重時,世界各國紛紛向中國伸出援手。中國疫情剛得到控制便立即展開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緊急人道援救行動。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表示,中國不是救世主,但我們願做及時雨,是在朋友危難時同舟共濟的真誠夥伴。截至2020年5月31日,中國向世衛組織提供兩批共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向27國派出29支醫療專家組,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同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中國向約20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出口口罩706億隻(全球平均每人近10只)、防護服3.4億套、護目鏡1.15億個、呼吸機9.67萬台、檢測試劑盒2.25億人份、紅外線測溫儀4029萬台,有力支持了全球防疫。 中國在向50多個非洲國家和非盟交付醫療援助物資及派出7個醫療專家組的基礎上,還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於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抗疫鬥爭以及經濟社會恢復發展;將同聯合國合作,在華設立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努力確保抗疫物資供應鏈,並建立運輸和清關綠色通道;將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加快建設非洲疾控中心總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將同二十國集團成員一道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並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加大對疫情特別重、壓力特別大的國家的支持力度,幫助其克服當前困難。(完) Related Topics 劉江永 文章導覽 < 復活的安娜斯塔西婭— 布查死屍復活記兩年前狼忙回港憶窘 > You Might Also Like 正名聯合國2758號決議 美國麥卡鍚主義復活 美國盛世末日 蘇利文結束北京行 世局會變嗎?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