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語到“滿大人”

文-符懋濂/新加坡學者

許多人都認為,“華語”一詞是我們海外華人新創的,是在戰後東南亞亞華人社會裡出現的新詞彙。其實並不然。就我所知,“華語”與“華族”一樣,最初是在中國古代文獻(如《左傳》中有“華族”一詞)出現,而且比起“漢語”、“漢族”還早得多。例如唐代以文化水準來區分華夷,凡接受漢族文化(中原文化)者,都視為“華族”;華族講的話便是華語。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還將“華語”和“夷音”對舉,並批評《魏書》、《周史》

二書記述非華族人物,“必諱其夷音,變成華語”,以致失其準確性。(見劉知幾《史通》言語篇)

如今,“華語”在臺灣還稱為“國語”,它是在民國初年(1913 年?), 由中華民國制定的、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共同語言(common language),並采 用了注音字母。(當時,廣東話和四川話也曾被提名為國語,但最終選擇北 京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 1956 年將“國語”改稱“普通話”,並 且以中文拼音取代注音字母(也可說是將注音字母羅馬化)。這僅是眾所周 知的文化常識。

但有些網友常問的問題是:華語(國語、普通話)是清朝的官方用語嗎? 它究竟是漢語還是滿語?答案是十分肯定的:華語是滿清官話(即官方語 言),但不是滿語,其中雖吸收了不少滿語詞匯;而是一脈相承、長期使用 的漢語,即以北京話為主體的北方通用語。

那麼,“華語”的英譯為何是 Mandarin? 就我所知,Mandarin 是“滿 man 大 da 人 rin”的音譯,其本義是滿清官員——洋人所接觸主要是高級官員。有趣的是,按照英國人的語言習慣,“滿大人”講的話自然也就叫“滿 大人”Mandarin。按古代中國,“大人”是官吏的尊稱。易言之,Mandarin 是滿清王朝的官方用語,但這名堂並不表明它是滿族的口語。正因為如此, 統治中國二百六十餘年的滿族,如今幾乎已喪失了本族的語言文字。東北是 滿族的集聚地(老家),但想找個會說滿語、懂滿文的,恐怕是件天下之難 事。多年前我在東北旅遊時,發現了這一點。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查良鏞 雖是滿族,但我想他也同樣不會滿族語文吧?

 將華語譯為“滿大人”後,就失去了原本韻味與文化內涵,因自古至今, “華”字都有“高貴”、“雅致”、“美麗”等褒義蘊含。由此,多少已可說明:外 國語文不能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這是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至於 不倫不類的巴巴語 Bahasa Baba 和不合文法的 Singlish ,能否有效傳承民族 文化?答案更是不言而喻的——當然還有很多人“言而不喻”!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