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 2021-12-20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意味著什麼? ——紀念改革開放43周年 文-陳劍 今天是西元2021年12月18日,是中國改革開放43年紀念日。這一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都是載入重要史冊的日子。這一天,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從此起航;這一天,燦爛至今。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全黨都要聚精會神貫徹執行。”這是對黨的基本路線的重新強調,是一種政治宣示。在當下有著重要意義,是送給全國人民的“定心丸”。筆者對此作一解讀。 一、歷史回顧 1978年11月10日~12月15日,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1978年11月12日,中共八大以後確認黨的七大領袖之一,陳雲在東北組發言,提出包括肯定四五運動的正義性質;為彭德懷平反等6條意見。陳雲的發言得到了廣泛回應,徹底改變了此次會議原先設定的議題。陳雲為此功不可沒。 11月25日,華國鋒代表中央政治局宣佈,決定對“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的幾個重大案件,如四五運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二月逆流”、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以及彭德懷、陶鑄、楊尚昆等人的問題徹底平反,並撤銷有關材料;決定對康生、謝富治進行審查。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閉幕會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他指出,解放思想是當前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必要條件。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是為了順利實現全黨工作重心的轉變。這個講話,實際上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基本指導思想。 1978年12月13日下午4時,中央工作會議舉行閉幕式。會議取得的成果主要是,一致贊成從1979年起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次會議宣佈,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二是為天安門事件等7個重大歷史遺留案件平反;三是肯定真理標準討論的意義,批評了“兩個凡是”;四是進行中央人事問題醞釀等。 中央工作會議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思想基礎。會議結束後的3天后,即1978年12月18 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京西賓館第一會議室舉行。以這一天為標誌,黨開始了偉大轉折,黨的工作重心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轉變,中國經濟發展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經濟總量2010躍居到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準和國家綜合實力大為提高。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基本方針。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貫穿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雖然經濟發展不是發展的全部,但它卻是發展的核心。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總量的增長與品質的提高,始終是發展最核心的內容。 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意味著什麼? 黨的基本路線,按照鄧小平的話說,是要管一百年的。中國目前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歷史發展階段沒有變,中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但仍然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鄧小平理論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解決好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否則,我們將缺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基礎。 繼續重申以經濟建業中心,意味著什麼呢? 筆者作了一個簡要概括,至少意味著以下一些內容: (一)發展不能夠以政治運動為中心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曾經飽受政治運動之害,這個深刻記憶不是短期能夠抹去的。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雖然經濟有了一定的增長,但就全球發展分析,2021年中國人均GDP還不及世界平均水準。中國雖然已經完全脫貧,但脫貧還只是中國標準,與聯合國貧困標準相比,中國解決貧困問題仍然任務艱巨。因此,解決14億人口的基本生存問題,為他們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基本醫療、教育和養老保障,仍然是執政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五位一體建設,經濟建設是首位 党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總體佈局,正式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黨的十九大站在更高起點上,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五個方面,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戰略謀劃,明確了我國未來30多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路徑。但“五位一體”不是平均發力,而是有所側重。經濟建設仍然是五位一體的首要工作,是五位一體中最基礎、最大量的工作。 (三)意識形態應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 中國的發展不能夠以意識形態為中心。恰恰相反,官方的意識形態和民間意識形態形成良性互動,都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若如此,需要大力弘揚法治;尊重經濟規律、市場原則,國際上通用的規則;需要謳歌通過合法途徑致富的千千萬萬普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大力激發企業家創業熱情,鼓勵外資和港澳臺企業參與中國經濟建設;創造條件讓一切生產要要素擁有者的積極性得以迸發;保護產權,特別是保護智慧財產權;等等。 但更為重要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對一切不符合這一理念的舊的、不能夠與時俱進、滯後於時代發展的意識形態進行清理,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程。只有主流的意識形態(官方與民間良性互動)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和激發人們的參與經濟建設的熱情,進而凝聚共識、增強信心。 (四)為民營企業創造平等法治的環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讓市場參與的主體,特別是量大面廣的民營企業家,個體、私營等中小企業主的積極性能夠得到充分發揮。這需要創造平等的法治的市場環境,營商環境,所有的市場主體能夠能夠公平參與、公平競爭的環境,就需要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縮小行政壟斷,限制公權力任性,讓企業家對中國未來發展有清晰預期,而不是政策多變,口號常換,形式主義盛行。 (五)營造和諧的國際環境 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不僅需要國內有正確的政策,而且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從大的格局分析,良好和諧的國際環境也是好的營商環境重要內容。道理很簡單,中國已經是一個在國際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中國一心一意謀發展,搞建設離不開好的國際環境。 如何營造好的國際環境,以下三方面認識不可或缺。 一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上個世紀80年代,經過冷靜觀察和客觀分析,鄧小平、胡耀邦等中國領導人改變了戰爭不可避免的估計,認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在此基礎上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這一科學論斷意義十分重大,影響極為深遠。當下全球發展,這一論斷仍然是適用的。 二是永遠不稱霸。1974年4月9日,鄧小平率團出席第六屆特別聯大並發言。鄧小平向國際社會清晰闡明:“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那麼,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社會帝國主義的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鄧小平這段話,應當成為中國對外關係的基本準則,永遠值得銘記。特別是在中國有一定實力基礎以後,更應如此。 三是不四面出擊,不製造假想敵。既然中國一心一意謀發展,需要良好的國際環境,就不能四面出擊,製造假想敵。道理很簡單,國與國交往,你認為他是你的敵人,並且行動之,他真的就是你的敵人;你認為他不是你的敵人,並平等友好相待,他大概率的也不是你的敵人,很有可能能夠成為你的朋友。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之所以能夠創造好的國際環境,正是以此為原則,這樣走過來的。 六,全過程民主需要落實到位 今年十一月,黨通過的百年歷史決議,提出了全過程民主,意義重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市場經濟的主體,就是億萬人民群眾,他們是市場經濟的直接參與者。正是億萬人民的積極參與,才有中國市場經濟的巨大活力。但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善治的民主政治保駕護航。這就需要把億萬人民群眾參與的全過程民主落實到位,讓每一項經濟活動,人民都能夠感受到真正當家做主,讓每一項經濟政策的制定,都能夠有人民積極主動參與,並能夠準確反映人民的意志。人民是每一個個體公民的集合,只有每一個公民個體意願能夠通過合法途徑準確表達,並能夠得到準確反映和體現,中國全過程民主才具有無限的使命力,並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 Related Topics 陳劍 文章導覽 < 美國派來的新大使伯恩斯自毀產業嚇阻入侵 焦土戰略絕不可行 > You Might Also Like 氫能源車會是智商稅嗎? 美國的小院高牆還能再擴大嗎? 法務部檢察官綁在一起司法能清嗎?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