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供:茶與宗教

文-張家麟/真理大學教授

當代台灣百姓偏嗜「珍珠奶茶」,而且風行至大陸、日、韓、英、美等國。它變成一個產業,冰品飲料創業、展店,或加入連鎖加盟店的熱門商品。

但在過去,上至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平民百姓,則好品不加「糖、粉圓」的純粹「清茶」!

茶,從過去到現在,已是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與「柴、米、油、鹽、醬、醋」並列為開門七件事。

至於它與宗教有什麼關係?則是個有趣、甚少人談論的問題。在此,我只談它在宗教中的「獻供」!

今日,兩岸在孔子、關帝、媽祖等神明聖誕行「釋奠禮」,在首獻、亞獻、終獻三次的獻祭,皆有「獻茗」之儀。另外,每年度的春、秋兩季禮斗法會,數年一次的醮典,或是日常的早、晚拜神禮佛,皆有「敬茶」之舉。

然而,相對比於商、周時期,漢族對天神、地祇、祖先、風、雨、社稷、門戶井灶中霤等各種祭祀,只見用「牲、柴、玉、帛、酒」獻祭。

例如:以「禋祀」祀最高神-昊天上帝,在柴上置玉、帛、牲。其次,以「實柴」祀日月星辰,在柴上置玉、帛或牲。第三,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在柴上置牲。

再者,以牲禮祭社稷、五祀、五岳的「血祭」。第五,以牲、玉瘗埋于地或沉于水的「貍沈」。第六,以分割、肢解牲體,祭四方百物的「副辜」。最後,以酒澆在地上的「肆獻祼」及用熟食的「饋食」享先王。

這些獻供,皆無「茶」。為何如此?這應該從人類文明史來理解,茶的製成,明顯晚於酒、牲、玉、帛等物品。

遲至《神農本草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首度出現茶具解毒功能之說。由於此經約在秦、漢時期出現,因此可知,茶作為供品,應該是在此際或稍晚的時期!

儘管唐朝的陸羽(733-804)著《茶經》,曾宣稱:「茶之為飲, 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將茶飲提早到上古時期。然而,事實上約莫至漢朝,漢人才有飲茶之習。

依據華人可飲用、享用各種物品,也可饗之神鬼的邏輯,我們祖先就會將茶列為祭祀的供品,此乃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甚至,在諸多信徒眼中,人飲用敬神之茶,如同享神恩。在釋奠禮之中,尚保留了「飲福受胙」之儀。此時,飲福是指飲下敬神之「福酒」、「福茶」,就得到了神賜與的智慧與福氣。

這情景,在每年新曆9/28台灣各地孔廟祭孔;在農曆正月13、六月24,礁溪協天廟一年兩度祭關帝;皆可見到!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