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談國內的教育問題

文-吳嘉穎

108課綱帶來諸多改革的問題,其中有關國文課刪減大量文言文尤其引起許多討論,做為一個剛從高中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個人也想提出一些看法。

對於古文從30篇縮減至15篇,個人是持反對意見的。就從被刪減的那15篇說起,其中《裨海記游選》的刪除個人是同意的,因為這篇文章是很單純的在描述地理環境,而《台灣通史序》因其對與原住民有關的詞語帶有歧視意味故而被刪,這也能理解,可我不大明白為何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文章被刪掉一半,還有對於《漁父》、《諫太宗十思疏》、《典論.論文》等被刪減也令人十分不解,這些文章皆有讓學生學習的地方,且其延伸的內容也值得令人思考。例如在《漁父》一文中,屈原是展現出潔身自持、堅貞執著的人生態度;漁父則是與世推移、明哲保身的人生態度,而文中「漁父莞爾而笑」其背後含意為深感無奈,因漁父認為他跟屈原說了很多,但屈原仍是固執己見,漁父覺得多說無意了。本文饒富餘韻,耐人尋味,對後世影響甚大。

《諫太宗十思疏》一文,其延伸的內容為唐太宗曾謂侍臣「常保三鏡,以防己過」,我們所能思考的是若我們是魏徵,聽了唐太宗之言後感覺如何?是開心並感到榮幸?還是生氣?亦或者喜怒交加?又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緒?而本文我們所能思考的是魏徵作此文的動機為何?整篇文章的文眼與主旨又分別為何?另外此文的延伸思考可為節錄自桃莉絲.基恩斯.古德溫所作《無敵》一文中,林肯的作為符合《諫太宗十思疏》中,「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還有成功領導者必備的特質等。

《典論.論文》一文可延伸的內容為建安文學、魏晉之前,論文著作的缺點、為何魏晉時會產生大量的文學批評著作?魯迅又為何稱魏晉以後為「文學的自覺時代」?曹植與曹丕對「文章」的看法為何?觀念又有何異同之處,以及本文中「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立強而致」的「氣」與《上樞密韓太尉書》所提的「氣」有何差異等。

依據民國 18 年 4 月 26 日國民政府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宗旨」明訂:「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及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 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知能。」可以看出這就是教育部成立的目的與宗旨。

可如今光是把古文30篇縮減至15篇,哪裡還能看出有在教育文化了?這分明是在拋棄文化、拋棄歷史、拋棄我們的根!雖說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強調,新課綱沒有所謂去中國化的問題,而是以培養未來世界公民素養的目標來進行 課程規劃,在整個國際互動之下,其實各區域之間的互動性及交互影響是非常密切的,因此特別強調台灣、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關聯性,可說這話誰信?這叫沒去中國化?這叫強調各區域間的互動與關聯?

說實話政府的這個決策實在是讓人既心痛又無奈。心痛的是我們的文化將逐漸地不再被傳承下去,終將消失在歷史的長流中,無奈的是我們無力抵抗,只能任由其胡作非為。然而可笑的是現在的莘莘學子們對於政府的這個決策拍案叫絕,認為這是好事,原因是他們覺得文言文太難他們看不懂,而這其中包括我的堂弟、妹們,在一次談天中,他們很是開心地告訴我和我哥,在新課綱的修訂中,古文30篇被縮減至15篇了,以後他們可以少讀點文言文了,當我們問他們為何如此討厭文言文時,他們答道因為文言文對他們而言是天書,所以當他們得知這個消息時很是開心。

看著他們樂開花的樣子,我和我哥對視了一眼後說道,你們怕不是傻吧?先不論其他,光說文言文與白話文的難易程度,白話文就要比文言文難上好幾倍了。因為白話文不像文言文般能一通百通,文言文的詞意都有固定的意思,可白話文卻不同。它的一個詞能有好幾個意思,由好幾個詞組在一起的一句話又有其他的意思,而由很多句話組成的一段話又是其他的意思,並且很多時候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意思又不只一個,你不但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還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什麼,由此可見文言文相對而言要簡單的多。

當年臺灣推行國語及繁體字逾50年,才得以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上,保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和影響力。相對於中國大陸實行簡體字,又經過1960至1970年的文化大革命,導致大陸在中華傳統文化與國學方面的斷裂與師資人才的缺乏。然而,近20年大陸國力漸強,目前更傾國家之力與資源,推動中華傳統文化保存與發揚的工作,反觀台灣,因內部政治因素而反其道而行。真是令人唏噓啊~這個世道怎就變成這樣了,這還要我們拿什麼去跟中國比呢?光是文化知識就都比不過了更別說其他的了。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