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筆者有機會前往韓國參加了幾次國際漢學的研討會。雖然來去匆匆,卻也有機會目睹了韓國的秀麗江山、風土民情,品嘗了韓國美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韓國是中國山水相依的鄰邦,兩國在文化上的共通性非常強。從西元3世紀到1444年韓文的創制,韓國使用漢字的歷史長達千餘年。中國儒教、道教以及中華佛教(漢語系佛教)都對韓國的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韓國學術界很重視中國研究,也非常積極地尋求與中國學術界的交流和合作。相較而言,泰國的中國研究還在起步階段,高等院校比較多地還集中在漢語的基礎教學方面,關於中國歷史、文學、哲學、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多以簡單介紹為主,尤其是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的研究非常缺乏,為數不多的古典文學研究也多集中在明清以來的幾部白話小說上。
韓國的首都首爾是一座橫跨漢江的巨大的現代化都市。朝鮮王朝時代規劃建都之時,是按照中國風水觀念來設計的。首爾背靠北漢山,南臨漢江,背山面水,相當有氣勢。
如今首爾的現代化程度很高,街道整齊清潔,公共交通比較發達,地鐵、輕軌都非常方便,建築物也比較現代新潮,看上去並不如歐洲的古城,古香古色,而是像中國嶄新的大都市。大約是由於戰爭破壞的緣故吧,古跡除了一些王宮、寺廟,多未保留。
市中心明洞的大商場和化妝品專賣店裡人潮如湧,滿耳充盈著熟悉的同胞的聲音。前些年中韓關係尚未趨冷,不少中國遊客赴韓旅遊,各大商場專賣店都滿是瘋狂掃貨的中國遊客,首爾的商場,也大多配備了中文導購小姐,其實大多是中國東北來的普通話非常流利的朝鮮族姑娘或中國留學生。
首爾的市容管理比較好,幾乎看不見滿街的大排檔、路邊攤,但是首爾依然會有堵車現象,尤其是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時期。這大約主要是由於首爾人口、車輛太多。大首爾地區就聚集了韓國人口的一半以上的人口(超過兩千六百萬,韓國全國人口才四千多萬)。我第一次赴韓回曼谷的那天,韓國朋友開車送我們去機場,結果就是因為早高峰堵車,險些令我誤了航班。
曾有韓國朋友告訴我,韓國的精華都在首爾,韓國曾有民諺「做人要做首爾人,騎馬要騎濟州馬。」這充分說明了歷史上模仿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模式建立的朝鮮王國,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首都,而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今日,如今大首爾地區的國民總產值占到全國的一半,除了首都和最大的港口城市釜山,韓國沒有其他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了。在這一點上,泰國與韓國相似,舉國也是只有曼谷一個大都市,而曼谷大京都地區也是在全國人口和經濟總量上也是占了很大的比例。
記得許多年前看韓國歷史劇《明成皇后》,劇中一度把持朝政的明成皇帝的生父大院君曾經感慨過,中國的帝都宮城規模宏大無比,從正陽門到午門再到乾清門,重重宮門,莊嚴肅穆,而朝鮮的王宮規模小,深愧不及。可親臨韓國景福宮、昌德宮等地,我則發現朝鮮的王宮、行館,規模雖不及北京的故宮、頤和園,但是其規模也還是相當可觀的。
韓國的王宮自然不會像北京的故宮那麼宏大,因為在古代的中國帝國體系中,韓國是中國的藩屬國,韓國國王的廢立都要經過中國皇帝的核准。韓國國王的級別大約相當於中國的親王,身著的王袍也是蟒袍而不是龍袍,所以王宮不可能大過北京的故宮,否則就屬於僭越了。
首爾的王宮是朝鮮王朝的故宮,其建築也是中國樣式的,審美好尚也是中國式的。景福宮是中國傳統宮殿三大殿的建築模式,而昌德宮則是王家園林式行宮。雖然韓國宮殿有著濃郁的中國文化的影子,兩者之間依然有著很多不同的地方,在我看來至少有兩處。一是,首爾王宮的建築美學風格比較素雅,尤其是朝鮮國王的行宮昌德宮,有些宮苑建築純是原木,不上彩漆,毫無雕樑畫棟,真是素淡清雅之極,是中土清代以來所罕見的風格。二是,韓國王宮中的楹聯都是白底黑字,這一點與中土大相徑庭。中國的楹聯除了喪事,絕不會白底黑字,春聯則更是要寫在紅紙上,而韓國的春聯仍然是寫在白紙上。
王宮的匾額、楹聯也都是漢字書寫,足見韓國古代長期崇尚中華文化。漢字自秦漢時期傳入朝鮮半島,一千餘年來一直是朝鮮官方的正式文字。韓國的民族文字「諺文」,是十五世紀朝鮮王朝世宗大王創制的,初衷也是為了讓普通民眾學習的,上層的文武兩班貴族還是以學習和掌握漢字為文化教養和身份的標誌。
因為韓國政府1970年代以來禁止小學教科書中出現漢字,甚至景福宮光化門的匾額都一度改為韓文。因此,漢字在韓國當下,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也已是天書了。韓國政府曾經的「漢字廢止」政策也帶來了韓國年輕人與其古代傳統文化的割裂與國民語言理解能力下降等方面的問題,所以韓國教育界如今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識之士也在努力推進恢復「漢字教育」。
幾次去首爾,都去了南山。南山因建有首爾電視塔而著名,也是首爾重要的旅遊勝地,塔下的廣場也會有韓國民族舞蹈和武術表演,而登上首爾塔,則可以俯瞰首爾全貌,若是碰上秋日晴空,滿山秋葉,色彩繽紛,煞是好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