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 2021-11-05 什麼時候挑起戰爭是愛國了 文-劉亞東 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現在的輿論越來越極端,越來越沒有理性,有些人的言論跟瘋了一樣。有些人昨天還叫著要打日本,今天就能換成美國,明天他們的目標就是韓國,好像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能和全世界為敵一樣。 我不知道這種風氣是怎麼起來的,難道我們的愛國只能用挑起戰爭來表現嗎?好像不說打幾個國家就不愛國一樣,這樣煽動國家之間的戰爭,真的是一種好的愛國方式? 以前我們總是嘲笑慈禧不自量力,擅自對11國宣戰,基本上和當時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國家宣戰,這樣不可理喻的行為,直到今天都很難讓人理解。但是當看到互聯網很多瘋了一樣的言論,你就真的明白了,不是慈禧瘋了,而是當時整個清廷都瘋了。 如果現在讓一些人寫一份敵國名單,他們能給你洋洋灑灑寫五六十個國家,估計一張紙都不夠寫。他們能將全世界所有主流的國家都列入敵對國家,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就是他們僅剩的愛國精神。 他們無所畏懼,也無畏戰爭,他們只要扛著愛國的口號就可以和全世界所有國家為敵。 1900年,清朝因為義和團的興起,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很多大師兄號稱刀槍不入,可以抵擋洋人的槍炮,並且在慈禧面前進行了演示,給了清廷和慈禧與諸國宣戰的勇氣,結果大敗而歸,割地賠款,自己的首都也讓人一鍋端了,差點就活捉了慈禧。 很多人將愛國簡單歸為戰爭,只要叫著打就是愛國,只要你反對打,你就是不愛國,就是漢奸,長期下去,就形成這樣的風氣,理性的聲音完全沒有,只剩下瘋了的聲音。 歷史反復告訴我們,擅自挑起戰爭,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特別是還針對幾十個國家的戰爭。這樣的瘋子,在我們國家遍地都是。 很多人都善於忘記歷史,所以不斷重複上演歷史故事,他們並不希望真的戰爭,或者說是不希望自己去打仗,他們想的是通過叫囂著各種非常極端的言論,來體現自己的愛國精神,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言論越極端,他們就越能受到關注,所以什麼瘋子般的言論都能說出口。 他們要的無非是受到關注的自我滿足,至於國家未來怎麼樣,他們才不會關心。因為真正要瞭解一個國家未來,你需要瞭解這個國家的文化,這個國家的過去以及現在,他們實際上什麼都不瞭解。 明朝有一場著名的戰役,叫做土木堡之變。瞭解歷史的人,基本上都瞭解這場戰爭,這可以說是明朝轉折之戰。明朝在這場戰爭中大敗而歸,折損了幾十萬將士,半個朝廷官員,包括自己的皇帝都擄走了。 這場戰爭一開始只有少數人反對,於謙就是其中之一, 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重點不是這場戰爭的慘敗,而是一直力主反戰的于謙和力主戰爭的大臣在失敗之後截然不同的反應。按照現在很多人的邏輯,于謙反戰,肯定就是不愛國了,是大明王朝的叛徒了,是最大的漢奸,竟然畏懼韃靼人。而其他的那些主戰派就是真愛國,你看主戰的聲音多大,就有多愛國。 當土木堡戰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整個北京留守朝廷一片譁然,北京的門戶大開,韃靼人隨時都會打到京城來,這個時候就是考驗人品的時候了。 當初所有的主戰派,都開始收拾家產,準備隨時南遷,他們要定都南京,藉口就是留得青山在,才會有未來。當時口口聲聲要為國而戰的人,真的要拼命的時候,想到最多的竟然是家裡那些私產,想的是怎麼樣逃到南方去,躲過這場災禍。 是的,那些所謂的主戰派,從未想過有天需要自己犧牲,當要犧牲自己的時候,他們想到的是家中良田萬畝,嬌妻細軟,心中牽掛那麼多,怎能了卻紅塵去死呢? 逃命、南遷成了當時明朝的主流,這次的少數派依舊是於謙,因為一旦南遷意味著只能像南宋那樣苟延殘喘,半壁江山拱手相讓,一開始的反戰派,發出了最有力的聲音,一定要戰,一戰到底,拼上整個明王朝的氣運。於謙在一個月前堅定地反戰,但是當明朝將亡的時候,于謙成了最有力的主戰派,反戰是因為不該戰,主戰是避無可避必須一戰。 于謙反戰是為了避免災禍的發生,後面的主戰是為整個王朝爭取氣數。于謙做到了,受命於危難之際,扶大夏於將傾,力挽狂瀾,將明王朝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你問我什麼是愛國,於謙就是最好的愛國,個性剛直,不畏權貴,不阿諛多數人,堅持自己。沒事的時候不挑事,有事的時候不怕事,有扶大廈於將傾之能,可以運籌於帷幄,力挽狂瀾一個王朝的氣數。 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至少不要在和平時期挑起戰爭,不要動不動就是戰爭,兩國之間的戰爭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特別是有些人恨不得和所有國家打一場,你們這不是愛國,只是自取滅亡的一種方式而已。 Related Topics 劉亞東 文章導覽 < 佳節台灣能源戰略應相信專家 > You Might Also Like 美國的小院高牆還能再擴大嗎? 法務部檢察官綁在一起司法能清嗎? 天才的執政當局能源政策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