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地氣的台灣香腸

文-王啓明

台灣香腸不僅是美食,也是特殊的台灣文化。台灣香腸要用碳烤,吃的時候要配大蒜,香腸完全用豬肉,肥瘦肉交叉,吃起來爽口不乾澀,然後再咬一口大蒜,那個美味令人回味。

90年代到大陸遊玩時,到處看見掛著台灣香腸招牌的攤子,但是都用含澱粉的肉腸混充,用電加熱,一看就不對,毫無食慾,尤其沒有碳烤香味的煙,直覺這是騙大陸同胞。

早在60年代台北街頭就出現許多烤香腸的攤子,那個年代的攤子多半是用自行車,車後架上有木箱,箱上有架子掛香腸,方便香腸風乾。小販騎到人潮聚集之處,就把車子立好,把箱子內的火爐生好,然後烤將起來,後來有些人小販改用手堆車,無論哪種交通工具,都是機動性能佳,隨時能移動。開賣之後,小販還要眼觀八方,只要警察出現取締時,說時遲那時快,不到五秒就收攤走人,堪比周伯通躲黃蓉的速度。

過去香腸攤子還提供擲骰子比大小的娛樂,顧客可以找小販對賭,贏了之後付一半的錢,就可以吃到香腸,也可以贏了之後繼續下注,一支變二支,二支變四支...。這種玩法輸贏有限,還可以邊吃香腸邊擲骰子。王公子有位鄰居,他的老丈人在60年代初期開始經營香腸攤,養活一家人還買了房子,全憑擲一手好骰子的技能,此乃天天陪客人,幾年之後能控制擲骰子點數的大小,每天依客人的心態,掌握輸贏。

90年代,台灣的烤香腸攤子還出現大腸包小腸的吃法,大陸至今沒有。大腸就是用米飯為餡填入豬腸的米腸,烤好之後切開,然後把香腸包在裡面,再塗上醬料,加點泡菜或酸菜,吃起來可管飽了。

由於香腸攤的機動性強,逐人潮而營生,所以只要政治活動,無論抗爭或理性聚會,就會出現香腸攤,台灣稱此為民主香腸,警察看到之後不太會驅趕,政治遊行時民主香腸攤還會跟著前進移動。

烤香腸是台灣文化的特色,至今沒有任何美食能取代。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