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安團隊調整看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之影響

文-蔣權瀚 / 中華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促進會理事長

一、 前言 

蔡英文總統於2月19日布達四位人事命令,邱太三接任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接任國安局長、邱國正接任國防部長、嚴德發接任國安諮委。這次的兩岸及國安人事安排,外界解讀是對中國大陸釋出兩岸交流善意,符合拜登政府對台灣民選代表人的期待,與中國大陸進行和平對話的準備,但本質上並沒有太多的改變。從當前中國大陸的戰略布局、中美之間未來的戰略格局、台美之間的關係變化及兩岸未來的發展主導性等四方面分析如下。 

 

二、 當前中國大陸的戰略布局 

    中國大陸過去40年來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託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雖然1980年代與越南在南海及邊界有過區域衝突,但也告訴周邊國家,中國的立場是維持國家主權完整,並採取不結盟的獨立政策,以和平方式進行周邊區域管控發展,如南海行為準則的建立。因此,不論是東北亞的六方會談、中印邊界衝突的和平落幕,甚至中緬邊境的意外砲擊,中國大陸在軍事上都保持戰略耐力與定力,以外交模式協商,達成和平方案避免軍事衝突擴大,而導致區域經貿受到影響,但其在主權的完整性上也堅定不可跨越的紅線,例如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即是一明確的信號,不容外國勢力干與內政。至去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期間,中國大陸提出經濟建設14/5計畫(2021~2025),及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第二階段改革發展構想(2021~2035),即可看出在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及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內在改革還需要和平發展時期的基礎。所以,中國大陸有自己本身社會主義的發展方針與路徑,並不會受到太多外界的因素的干擾而做大幅的政策改變,因此對於當前台灣蔡英文總統的國安人事安排,基本上還是會定調在以「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進行和平對話。雖然蔡英文的善意有所釋出,以中國大陸的過去兩岸或外交原則而言,是不會有所改變。 

 

三、 中美之間未來的戰略格局 

    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前,中國大陸完成RCEP及CEA等兩項重大的經貿戰略布局,這個布局發展是來自於「一帶一路」的戰略基礎,以經貿的全球化及自由化手段,將歐陸島的兩大經濟體,結合東盟及日韓的東亞經濟體系,使得中國的全球戰略發展成陸權時代的在崛起,依託歐陸島的市場、人力、資源等基礎,延續中國大陸發展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49)的未來基礎,達成社會主義的中期目標。 

    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立刻改變前總統川普的單邊主義及霸權主義,改採結盟主義,將中國大陸修正為競爭與協商的對手,這畢竟是多年來中美經貿上的多重糾結所造成的結果。但在區域戰略上,將中國大陸是為美國霸權的競爭者是必然的趨勢,也是民主與共和兩黨菁英的共識,因此,印太戰略的執行是必然的,其次是美國加入CPTPP的可能性大增,以強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結構與市場的影響力抗衡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至於美國與歐盟之間的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是否會進一步達成共識,還需歐盟達成共識,特別是德法主導的歐盟似乎對於美國的伊朗廢核政策、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制裁手段、北約組織的參與度、甚至在資訊科技業的壟斷上,尚有諸多的認知差距,因此國務卿布林肯會以歐洲事務做為其未來主要的外交對象。其次再以中東地區及印度洋的區域戰略為重點,避免中國大陸在歐陸島及海上絲綢之路的串連,造成對海洋霸權頂層設計上的危害。所以,亞洲的安全機制—印太戰略是不會改變,但其區域安全策略方向會以印度洋、波斯灣為主(建立第一艦隊),並結盟強化與印度、GCC六國及以色列的區域夥伴關係為優先。甚至更進一步可能會改善與土耳其關係,以便控制歐亞之間的資源運輸命脈。這也是依循美國前國務卿季辛格的「國際秩序」原則。 

    中美之間的海洋戰略與陸權興起已經是不可迴避的全球性競爭,更是管理體制與思想的競爭,從新冠病毒的影響下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的戰略定力與耐力,以及管理制度目前是略勝一籌,但就國家實力則美國依然是主動性較高的一方,中國大陸如何因應美國拜登總統就任後在全球化的戰略修正,有待中國領導班子的智慧因應。2月11日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通話2小時,就兩岸問題清楚表達了台港澳、新疆及西藏是中國主權的紅線,不得跨越,否則中美之間的貿易協議將難有良好結果。所以台灣的戰略地位在美國未來四年內並非中美之間重大的分歧。中美之間對台灣問題將回歸三個公報及一個中國原則。 

 

四、 台美之間的關係變化 

    雖然美國拜登總統就任後,中美之間的外交、經貿及區域安全關係有了轉變,但就台美之間的戰略關係是不會轉變的。一方面因為台灣的科技產業具備全球性的影響力,一方面是民主制度可以做為美國對中國大陸體制的宣傳工具。其次,台灣的安全戰略地位是美國印太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台美之間的關係不會因中美之間的緩和而有所變化,甚至會加強在民間經貿的合作,特別是將台灣增強自由貿易條件,以取代香港的部分功能機制,以因應中美貿易之間的矛盾。當然,這也是蔡英文政府及於簽訂TIFA的原因之一。持續加強台美關係,應該是台美之間政治菁英管理階層的共識,深化「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基本上是目前台美之間的共識,未來四年強化台美EPP將會是主要的方向。至於台北法案、旅行法等,將依中美之間的發展關係變動而定,這都是美國方面主導的事務。但是否共同對抗中國大陸,可就不一定了! 當然也要看中國大陸的反應而定。 

 

五、 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主導性 

    以蔡英文政府而言,新冠病毒疫情是福也是禍,不僅鞏固其政治結構,但也帶來持續的經濟與社會潛在的壓力,特別是兩岸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冷凍期,即算是兩岸貿易2020年仍創造新高,佔台灣總體貿易額43%,卻未能改變當前中國大陸的主導性,包括中國大陸對ECFA早收清單的繼續遵循,以及對台軍機艦的繞島巡航,都是讓蔡英文政府倍感憂慮,這一再顯示中國大陸對於「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的戰略定力與耐力。而蔡英文總統的「民主制度」、「和平對話」以及「兩岸對等」的兩岸關係似乎也是其戰略是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中國大陸當前的對外原則—和平崛起,所以2/19日的國安團隊改組,一方面是給拜登總統團隊面子,尊重美國不搞事。一方面對中國大陸釋出善意,希望維持兩岸民間交流,以因應新冠病毒疫情後的的兩岸經貿發展(邱太三任陸委會主委),特別是島內觀光業的影響巨大! 只是其底線還是有國安五法及反滲透法的底線(陳明通任國安局長),至於台美之間的印太戰略關係依然是維繫一定的合作機制(邱國正任國防部長),特別是軍備採購上的落實。這次的國安團隊調整基本上「換湯不換藥」,讓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的協商有些進度。同樣也將兩岸的機會球拋給中國大陸,這是兩全其美的起手式,也是回應其2021年元旦及除夕講話的兩岸發展原則。 

 

六、 結論 

    兩岸關係的球是拋出來了,主導的規則一直是中美兩國在協商,到底中國大陸在兩岸關係上是否明確定義「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還是回歸「九二共識」模糊政策? 似乎受到2019及2020年台灣政情的影響,背後當然也有美國極大的影響力(略),中國大陸在兩岸關係的定位上,不可忽視「民主自由」、「和平對等」這兩個思想意識在台灣島內的根深蒂固,特別是40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對於「民族意識」的認知已經無法超越上訴兩個觀念,如果「九二共識」與「和平融合」或許是台灣大多數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向。目前的兩岸情勢發展本質上,習近平主席與蔡英文總統也是心知肚明的,不論在主、客觀因素上,都是必須要有面對挑戰的戰略定力與耐力。建議: 

(一)、加強民間團體文化、宗教交流,以維繫兩岸民族意識。 

(二)、落實EFCA及21項協議的內容執行,以維持雙方民間經貿發展的結構 

      性。雙方可考慮ECFA事務性協議的半官磋商,以完善兩岸關係的法制 

      化結構。 

(三)、持續關注美國在印太戰略發展的台海及南海的布局,以降低兩岸軍事 

      風險的產生。台灣應避免本島「準軍事」的作戰準備,中國大陸應節 

      制對台灣地區的戰略壓力,以免落入戰爭風險誤判的情勢。 

(四)、中國大陸應正視台灣民主自由與和平對等的戰略高度,這種思想定性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這也是中國大陸百姓的期望,甚至也是社 

      會主義本質的一部分。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