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韓開放個人赴北韓旅遊對兩岸的啟示

晏揚清 本報主筆

根據外媒的報導,韓國統一部發言人表示,韓國政府正在考慮允許個人前往朝鮮旅遊,作為改善與朝鮮關係的途徑。這一個新聞台灣好像都沒有報導,然而,如果是真的,那麼它對東亞的地緣政治將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與前蘇聯的主導下,世界上有四個民族國家分裂成為兩個不同政體的國家—東西德、南北越、南北韓、大陸與台灣。其中南北越以戰爭結束了分裂;東西德隨著蘇聯瓦解而和平統一;剩下就是南北韓、大陸與台灣尚未統一。

    南北韓在1950年爆發了激烈的戰鬥,甚至引起國際干涉,作為美國的盟友,美國組織了十六個國家的盟軍參戰;作為共產國家,中國大陸則組織了志願軍「抗美援朝」。經過三年慘烈的戰爭,據估計雙方所有的軍人死傷百萬以上,無辜平民死亡三百萬以上。最後雙方坐上談判桌,最終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此後南北韓隔著北緯38度線畫出緩衝區而相互對峙。南北韓人民同屬朝鮮族,在朝鮮半島上自然條件相對完整的土地上,成為一個民族國家,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因為戰爭而致半島分裂,也所以兩韓的領導人及多數人民,都以統一朝鮮半島為目標。

    韓戰的一個重大的外溢影響,就是把台海兩岸的隔絕定型化了,其主要原因就是,戰爭期間美國杜魯門總統宣布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意味著,大陸要解放台灣必須經過美國的防線;而台灣要反攻大陸則要美國的放行。很明顯的,大陸一直將統一台灣作為其最核心的目標,但是台灣一直有主張獨立於中國大陸的聲音。

    上世紀,台灣長期由主張要中國統一的國民黨執政,台獨的聲音相對微弱,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嚴,兩岸之間開始接觸來往,一直到馬英九上任,兩岸間無論是經貿、人員往來達到高峰,這段期間,大陸大大的發展了起來,而台灣也在大交流的背景下,創造了新一波的經濟繁榮。十幾年前,兩岸因為大交流帶來的和平紅利,兩岸人民一家親的氛圍讓韓國人羨慕,筆者因為做兩岸交流暨研究的關係,韓國駐台代表曾經來拜訪詢問相關問題。

    但是進入21世紀後,台灣先後由主張獨立的陳水扁、蔡英文各執政8年,雖然陳蔡二人雖主張台獨,但在國際現實下仍然維持與大陸相當的關係。2024年更為激進的賴清德當選,他之執著於台灣獨立,不管憲法的規定,也不問國際社會的主流看法,而將大陸視為境外。不但發言刺激大陸、關閉與大陸的對話,行動上更配合美國對大陸的壓抑;一方面又透過各種手段阻礙兩岸的民間交流,甚至對主張兩岸和平的人與團體,均打成「中共同路人」,都是「紅統」派,致使兩岸現狀頗有劍拔弩張之勢。

    韓國統一部最近釋出要開放民眾赴北韓旅遊的訊息,無疑是近年來對兩韓尖銳對立的情況釋放和平的訊息。這一個決定,除了新上任的總統李在明比較務實看待兩韓與韓中關係,也是基於對韓戰慘烈歷史的深刻認識,更是他對國際環境變化的敏銳觀察—美國的軍力已不再足以信賴。當我們的鄰居已經感受到美國可能無能力也不願意介入他們的統一事務,和平發展才是國家生存的坦途,作為台灣的執政者,賴清德應該趁此機會思考,恢復兩岸交流才是真愛台灣的表現。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