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史如何審視改朝換代與地方割據

符懋濂/新加坡學者

中國歷史悠久,改朝換代自然在所難免。除了少數屬於篡位外,絕大部分是“打天下者坐天下”。在這歷史過程中,在改朝換代之際,即在之前或之後,往往還會出現群雄並起、割據一方的歷史現象。

那麼,中國史家學者,包括古代與當代歷史家,是如何看待改朝換代與地方割據勢力的?我們不難從正史即“二十四史”中,以及現當代史書著作中,找到非常明確的答案。請看以下歷史實例:

史例一。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戰國時代,漢代史論家賈誼是這樣評論的:“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彊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過秦論》)賈誼既說明了“秦南面而王天下”的歷史因素,又指出了秦帝國誕生的重大歷史意義。

(引文白話譯文:秦始皇統一中國,吞併諸侯,正式稱帝,供養四海,天下士人斐然慕風向往。為什麼會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已經很久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了。周王室力量微弱,自春秋五霸相繼去世後,周天子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著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眾的欺淩人寡的,戰事不止,軍民疲憊。如今,秦皇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

史例二。秦朝末年,農民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反秦,對於改朝換代所起的重大作用,司馬遷《史記》給予充分肯定:“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陳涉世家》)不僅如此,司馬遷還把這位起義失敗的農民領袖陳勝,歸入“世家”之列,與孔子同屬一級(王侯將相系列)的歷史人物,可見其眼光之獨到。按《史記》人物傳記分為本紀、世家、列傳三級別。

(引文白話譯文:陳勝雖然已經死了,但他所置立、派遣的侯王將相最終推翻秦朝,是由陳勝首先起事發難的。)

史例三。隋朝歷史短暫,但隋文帝楊堅的歷史地位崇高,受到後代歷史家的表揚,就是因為他南下消滅陳朝,結束了南北分裂局面。《隋書-帝紀》寫道:“乘茲機運,遂遷周鼎。于時蠻夷猾夏,荊、揚未一,劬勞日仄,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魏征主編的《隋書》受到唐太宗特別重視,所以對主張“以隋為鑒”的唐朝,影響更非同一般!

(引文白話譯文:文帝又乘著機運,引周靜帝退位,建立隋朝。當時外族入侵華夏,荊州、揚州還未統一。所以他一直刻苦耐勞、日理萬機,謀劃統一全國之策。等到樓船南渡,金陵失去天險,陳朝便告滅亡;當鐵騎向北,單于便俯首稱臣。《職方》和《禹貢》上所描繪的地域,都成為隋朝疆土。即使是晉武帝平定吳地、會稽,漢宣帝推亡固存的奇功大業,也不能超越隋文帝。)

史例四。西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時,群雄並起,割據一方,稱王稱帝。其中較強大的有劉武周、竇建德、杜伏威、薛仁杲、王世充等十幾股地方武裝割據勢力。為了完成帝國統一大業,對於各地方割據自然無法容忍,唯有採用武力討伐、殲滅。唐朝經過了整整十年的統一戰爭,直到西元628年才大功告成,功勞最大是秦王李世民(即唐太宗)。因此,歐陽修主編《新唐書》給予唐太宗極高評價,說其武功比美商湯王、周武王,是“漢代以來未有”的君主:“有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引文白話譯文:唐朝擁有天下,傳位二十人,其中最值得稱道有三個君主,玄宗、憲宗都不能善始善終;太宗的功業,多麼顯赫啊!他消除隋朝的亂世,功績可與商湯王、周武王並列;而達致太平盛世的偉業,卻與西周的成王、康王相近。自古以來,如此功高德厚的君主,自漢朝以來未曾有過。)

史例五。宋太祖趙匡胤是靠陳橋驛兵變,奪取後周政權的。他不久即派兵南征滅陳,統一南北,這無疑是一大貢獻。接著,為了阻止五代“兵擁將立”局面的再現,他以“杯酒釋兵權”巧妙解除了石守信等幾名大將的軍權,以便重建中央集權體制,有效防止了中國內部再度四分五裂、地方割據。因此,獲得《宋史》高度評價,說他所建的宋朝,與前代的漢唐相比,不遑多讓:“(太祖)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宋于漢唐,蓋無讓焉。”

(引文白話譯文:宋太祖在位十七年間,卻奠定了三百多年的根基,傳給子孫後代,….. 宋代與漢代唐代相比,大概不遑多讓吧。)

史例六。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反元,地方豪強紛紛響應,其中朱元璋勢力最強大。他雖佔領了金陵(南京),卻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直到1367年前後,才開始大事南征北伐:首先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三股地方割據勢力,然後派徐達、常遇春率大軍攻入大都(北京),最後推翻了元朝,並統一了全中國。對此,張廷玉《明史-本紀》的評價是:“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帝之雄才大略,料敵制勝,率類此。故能戡定禍亂,以有天下。語雲天道後起者勝,豈偶然哉。”

(引文白話譯文;太皇帝由上天授予他智慧和勇氣,統一了全中國,武功文治是漢、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企及的。當他開創功業之初,能夠沉著審時度勢,遵循規律經營,顯得很有謀劃。……太祖皇帝的雄才大略,料敵如神,克敵制勝,都與此相類似。所以能夠平定禍亂,直到擁有天下。古話說:“天道後起者勝。”這難道是偶然的嗎?)

綜合以上史例,可見對於“改朝換代”與“地方割據”,歷代史家學者的看法幾乎完全一致;充分肯定前者,只要它最終帶來和平穩定;而全盤否定後者,因為它始終是戰爭、動亂的政治根源。當代著名歷史家如郭沫若、錢穆、范文瀾、尚鉞、翦伯贊、呂思勉、呂振羽、周谷城等,無一不持褒貶分明的相似觀點。這是因為二千餘年來,“政治大一統”早已成為中國正統歷史觀的核心內容。從周代《詩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到漢代董仲舒的“春秋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不就印證了“大一統”已經注入中華民族的血液裡,成為歷史文化基因?同時,必須指出,它還成為新王朝正統性的先決條件之一,如歐陽修《正統論》說,“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按國家分裂屬於“不正”與“不義”) 非漢族所建的元朝與清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就是因為它們建立之初,都先後落實了國家的大一統(“合天下之不一也”)!

至於改朝換代的界線,歷代正史的一貫規定是:當舊朝首都淪陷,新朝定國號、年號、首都,並且佔有絕大部分國土和人口,改朝換代就算完成了。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