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 2025-07-23 大罷免考驗台灣的民主深度 晏揚清/本報主筆 再過三天台灣就要進行一次破天荒的罷免投票,這一次的罷免投票可以說是民主政治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紀錄。其投票結果正好可以檢驗台灣的民主政治是否健康、正常,台灣是不是具備了民主深度—理性辯論公共議題;台灣的選民是不是真正具備民主的素養—多元包容不同意見;權力分立制度在台灣的韌性—容忍民意機關監督、問責政府。 這次在民進黨口中所謂的「大罷免」,就是要把所有反對黨的區域立法委員都罷免掉,以利執政黨掌控立法院,從而讓執政黨完全執政。其起因就是2024年台灣的總統與立委選舉,立法院呈現朝小野大的局面,即執政黨總統勝選,但在立法院席次未過半,由在野聯盟掌控。這種政治僵局導致行政與立法關係緊張,多項爭議性的政策與法案,行政與立法不同立場,導致行政院認為立法院的多數聯盟阻礙政策的推動。因而動員輿論,藉由多個罷免推動團體,形成「罷免立委」的民間運動聲浪。 罷免作為民主政治的工具,其本質上應是制衡與監督,但在台灣當前情勢下卻可能變質為政黨鬥爭的工具。罷免案的對象主要完全集中在特定政黨,或是表現強勢、立場鮮明的立委,因而不免讓社會質疑罷免是否淪為政治報復的手段。例如,若執政黨或支持者針對在野黨席次較多的選區發起罷免,可能意在削弱立院力量、突破法案僵局。反之,在野勢力也可能以罷免作為制衡的政治籌碼。這種「以罷制罷」、「以罷逼合」的政治算計,將削弱人民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使制度操作傾向工具化與短期化,與罷免原初的監督目的背道而馳。 在這次的「大罷免」的活動過程中,我們看到社群媒體與網路平台成為動員的關鍵場域。類似「罷免聯署網站」、「選民指南」等資訊平台陸續出現,協助選民辨別目標立委的言行記錄與投票紀錄。但這些平台更多的是假訊息與情緒性內容散播,除了讓其支持者如同吃了迷幻藥隨之起舞,更讓不同政黨支持者對立加劇、社會撕裂。 不同政黨號召支持者「罷免」、「反罷免」,形成你來我往的政治對抗態勢。這樣的惡性循環可能使政治議題失焦,社會討論偏離理性與政策本質,讓台灣本就脆弱的憲政體制面臨崩潰。我人認為若「大規模罷免」風潮持續,將對台灣民主體制產生深遠影響: 1.議會穩定性削弱:頻繁改選導致立院不穩,使法案推動更難,國政空轉。 2.民意疲勞化:連續選舉與罷免投票恐讓民眾產生政治厭倦,參與率下降。 3.制度改革契機:也可能促使社會反思現行制度,例如是否應提高罷免門檻、明確立委問責機制等。 4.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唯有提高公民素養,才能避免民主工具被誤用甚至操弄。 立法委員罷免制度本是健全民主的一部分,但若演變為大規模的「政治對決工具」,將危及制度信任與民主品質。台灣社會需正視罷免背後的民怨與制度設計問題,並以更理性、制度化的方式回應政治紛爭。唯有當選民清楚認識自己的選票價值,並能從政黨利益中抽離、聚焦在立委問政內容與態度上,罷免才能真正成為民主成熟的象徵,而非民主的災難。 文章導覽 < 人工嫁接棋楠產業之我見-【見山不一定是山】 You Might Also Like 軍人的待遇與榮譽醒思 國安簡報破局主要是執政黨的一廂情願 台灣人民的禍福之間只能自求多福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