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影響力下降與台灣的危機

晏揚清 本報主筆

    美國總統川普在就職不到三個月,就為了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希望美國的跨國企業能夠回流,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對於美國的貿易夥伴,則以他們剝削美國,偷走了美國的就業機會,並且賺美國太多的錢為由,發起被《POLITICO》雜誌所稱的,「自1930年代國會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以來美國最重要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動」。

    4月2日,川普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解決「巨大且持續的美國貿易逆差」。為此美國將對其主要貿易夥伴—中國、歐盟、韓國、日本、台灣等地進口商品徵收20~34%的關稅。此外對所有進入美國的商品設立一個最低10%的關稅標準,該政策自2025年4月5日起生效,川普還將4月2日稱為「解放日」。在此同時,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告訴「每個國家」「不要報復,坐下來,接受現實,看看情況如何,因為如果你報復,事情就會升級。」

    4月9日,川普表示,他決定將對等關稅執行日期推遲90日,而且對等關稅稅率也會降低至10%,但同時對發起反制措施的中國關稅提高至125%(甚至到300%)。到7月12日川普的關稅名單如約而至,到目前總共有與美國關係較密切的25國家或經濟體收到「通知信」,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最親密盟友在收到最新的關稅通知後,大多是一陣錯愕,因為他們都比原先的稅率又提高了。而台灣之前川普給的關稅是32%,對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而言,這個稅率不可謂不高,為此台灣的代表數次赴美談判,希望能有好的結果,而每次談判團隊所釋放出來的訊息,似乎都是樂觀的,惟直到目前為止,台灣尚未被通知稅率是多少。

   川普的關稅政策無論其立意如何,其無異以美國一己之力向世界宣戰,這舉動正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作為世界中心的霸權地位。二戰後,所有的國際規則幾乎都可見美國的主導力量,在國際貿易、經濟發展上美國因而享受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待遇,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美國的製造業空洞化,造成今天美國的大量貿易逆差。川普的貿易戰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透過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關稅,讓國內產品變得更有競爭力,進而保護當地的工業、製造業或農業,同時要逼迫這些國家開放市場、購買更多美國商品,以減少美國的出超壓力。

    然而,目前的國際環境已經不再是20世紀的世界了。美國的關稅大刀首先砍向中國,結果得到的卻是「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奉陪到底。」美國在討不到好處後,美國只好降低對大陸的關稅。有了大陸的前例,其他國家及經濟體也開始對美國硬氣了起來。作為美國最重要的盟友—歐盟,在收到輸美商品將課30%關稅後,其主管貿易事務的執委塞夫柯維奇(Maros Sefcovic)表示,若最終無法與美方達成協議,歐盟就有必要對美方採取所謂「再平衡措施」,以保護自身經濟,其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沒有辦法達成協議,我們也會實施對等關稅。

    作為美國最好的鄰居的加拿大,在今年3月川普的第一波加徵關稅中,其所有產品被徵收25%關稅,並對能源產品徵收中10%關稅,加拿大立即宣布第一階段反制措施,對價值300億加元的美國進口產品徵收25%關稅,加拿大政府表示,若美國繼續徵收不合理關稅,加拿大將擴大反制範圍。在最新的稅率被調高到35%。不過這次,加拿大總理說「在當前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加拿大政府(正在)堅持不懈地捍衛我們的工人和企業」。

    在亞洲一向是美國的扈從小弟的日本,這次收到關稅的通知,提高到25%,日本首相石破茂強烈批評,指責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嚴重損害日本企業的利益。他在為一位參議員助選的場合說到美國對日本提高關稅時,強調「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利益的鬥爭豈能任人小覷,即使是同盟國,該說的話也要堂堂正正政的說出來。」

    更為悲催的是巴西,作為美國後院的中南美最大的國家,巴西被美國課徵高達50%的稅率,本來美國打貿易戰的對象,是對美國擁有巨額貿易順差的國家,但是巴西卻是對美貿易的逆差國,因此根據川普的標準,巴西應該不會得到這麼高的關稅,但事實就是如此。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發文強硬表示,「任何單方面提高關稅的舉措,都將面臨巴西根據『經濟對等法』所做出的回應。」他還表示,「巴西是擁有獨立制度的主權國家,不會接受任何人的指教」。所以巴西將可能也對美國課徵相同稅率的關稅以為回報。

    台灣在這波的關稅戰中當然也不能脫身,在3月最早的關稅清單中,台灣被課高達32%的稅率。為此我們的行政院以副院長領銜作為談判代表,往返華盛頓,不過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具體的結果。然而過去幾個月,台灣已經先交付了前金,包括軍購—大量向美方採購軍工設備,台灣的國防預算幾乎變成美國供應商的收入表單;天然氣長約被鎖死,台灣早已簽下高額且長達20年以上的天然氣採購合約,還深度綁定美國能源體系。台積電赴美投資破千億美元,護國神山台積電,已經承諾赴美設廠投資超過1650億美元,還包含供應鏈遷移與「洗產地」的配合政策。這對本土產業鏈是極大壓力,但對美方來說,是重大戰略成果。

    儘管台灣付出這麼多,仍難打動美人心,為了能夠盡速完成談判,爭取更好的結果,民進黨政府會不會犧牲台灣人的健康,同意更多的美牛、美豬進口,會不會拿更多的外匯去購買美國國債。民進黨政府必須知道,美國今天債務纏身,再多的金錢也難填其缺,如果一昧的順服,只能給他予取予求的機會,而台灣最終會被掏空,甚至重演「廣場協議」下的日本角色。倒不如學學石破茂,堂堂正正地去跟美國談判,爭取台灣最大的利益。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