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2022-12-01 2024是西瓜效應還是鐘擺效應? 劉性仁 / 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這次地方性選舉在選情普遍冷的情況下,加上天氣濕涼,使投票率創新低,最終六都與各縣市的平均投票率僅61.22%。其中特別年輕人在無力且無奈情況下投票率未如預期,再加上疫情關係,此這次選舉結果只能說是綠營輸,不能說是藍營贏,2024究竟會產生西瓜效應或是鐘擺效應?尚難定論。 選舉的結果6都、15縣市首長中,國民黨贏得了4都(北北桃中)、9縣市,民進黨則僅剩下2都(南高)、3縣,民眾黨則由高虹安贏下新竹市,這是民眾黨贏得的第一場縣市長選舉,也是主席柯文哲的故鄉及2024柯文哲若要選總統的出發點;而苗栗縣則由無黨籍鍾東錦勝出,金門縣則由無黨籍前縣長陳福海打敗現任楊鎮梧。至於嘉義市長選舉則因無黨籍候選人黃紹聰病逝,延至12月18日舉行。 儘管各個政黨都強力動員,但直轄市長投票率59.86%,縣市長投票64.20%,都比上次減少。總體來說,民進黨在縣市首長只獲得2都、3縣,創下歷史新低,且民進黨勝選縣市之票數領先幅度也大幅縮水;民進黨獲得總票數僅獲得474萬票,是有史以來新低,雖然投票率不高,但仍顯出民進黨的警訊,究竟敗選誰是戰犯?甚麼是敗選主因?值得探討。 從2022選舉經驗來看,地方派系形成的原因與選舉制度、政黨體系、政黨結構及社會環境都有關係。派系是一個具有衝突性的政治團體,它不是法人組織,派系的成員通常是由領袖選擇而來,而其中維持派系之間最主要的連結點是利益。利益是派系維繫最主要的原因。派系的領導人由於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做分配,而派系的追隨者,常常也因爲能夠獲取更高的利益而而展現出他們的忠誠。因此,極大化個人利益是派系之間的運作法則,派系之間的鬥爭常常是一種零和賽局理論。一般來說,越基層的選舉,地方派系的影響力就越大,而層級越高的選舉,地方派系相對的影響性就越小。 從 2022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果觀察,都會地區的派系力量已經逐漸消褪,而在傳統農業縣市派系還是有些許的影響力。當派系完全主導個別候選人的選戰佈局後,不同的思維與戰術佈局就無法進入到候選人團隊。選民看不到破釜沈舟一定要贏的決心,而看到坐地分贓,那麼觀感會十分的不好。 民進黨在年輕族群支持度上,一向是無往不利,但是2022年九合一大選踢到鐵板,民進黨推出的候選人未獲年輕人青睞,選情冷、投票率低,18歲公民權入憲的公民複決案未獲過,民進黨機關算盡,2024年的總統大選,恐將少掉50萬年輕選票。 一、綠營敗選原因探討 對於這次選舉的結果,民進黨蔡英文主席辭職,引發後蔡英文時期權力競逐的觀察點,代理主席陳其邁的角色與立場備受外界關注。針對此次選舉的結果,綠營不團結、缺乏選戰主軸、政績與防疫不佳、抗中保台失效、網軍引發反感等都是敗選原因。 民進黨必須虛心檢討,民進黨此次選情與整體政績不佳、從口罩、疫苗到防疫都引發外界詬病、民進黨網軍不受控制,任意出征黨內意見不同者與社會人士,使民進黨失去民主,變成一言堂;民進黨整體選戰沒有一個明確的主軸能夠打動人心;黨中央徵召不顧地方意見、林智堅論文案引發外溢效應;周玉蔻失去理智瘋狂亂咬;得罪郭台銘與慈濟等替台灣採購疫苗的英雄,民進黨內部各懷鬼胎,蔡賴心結浮上檯面;抗中保台無法成為選戰主軸,失效使得抗中無法轉化成選票;青年選票及熱愛穩定和平的選票離民進黨遠去;猛打柯文哲和高虹安,藍營兩女將王鴻薇、徐巧芯皆有所本的質疑;這些都是造成民進黨敗選的原因,選民對蔡英文政府投下不信任票,也對民進黨的「蔡系」投下反對票。 「討厭民進黨」的狂潮再度席捲,給了民進黨無情的當頭棒喝。從這次地方縣市首長的結果來看,候選人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也顯現出選民自主性,形象清新且年輕的候選人較為吃香,傳統型政治人物頗為吃虧。 二、藍營2024大選的隱憂 國民黨雖然贏得選舉,但直轄市和縣市長得票率50.03%,總得票數反而少了40餘萬;國民黨政黨支持度方面反而落後。這次選舉對國民黨來說,最怕又是驕兵輕敵,內鬥內行、私心盤算,藍營應避免產生鐘擺效應,繼續以成績爭取選民的認同,改革不能停止。 國民黨囊括13縣市執政權取得勝利,讓支持者對2024年能否重返中央執政,增添不少信心;但未來如何撕掉親中標籤、在對美及對日關係上如何突破,爭取各界支持;並以藍白之間的競合,仍備受考驗。 根據以往前車之鑑,為避免2018年國民黨為了總統人選紛擾不堪,造成內部的不團結,在重返執政是黨內唯一最大目標的前提下,黨內大咖、有意爭取者,都應坐下來好好談,訂出完善的初選制度,選出最合適人選,畢竟支持者絕不想看到黨內互打的戲碼。 三、2024中央選舉,究竟是鐘擺效應還是西瓜效應? 有關選舉的連動性,一般有所謂的鐘擺效應與西瓜效應,這兩個效應並非絕對性一定會有怎樣的結果。鐘擺效應指的是選民心理的常見現象,指當某黨在一次選舉中大勝後,大敗的陣營較易在下一次選舉收復失地,就如鐘擺向左擺後便會向右,循環不息,這主要是出於人民不想一黨持續獨大的表現,鐘擺效應為選民居於補償心態,將選票投給上次選舉失利的候選人。而西瓜效應,或稱依偎效應。指趨炎附勢,基於自身利益,向勢力強大或局勢較有利一方倒戈的情況,貶義即稱為牆頭草、騎牆派。這兩個效應正好呈現不同的情況。 2024總統大選究竟會發生西瓜效應還是鐘擺效應?這便需要觀察與預測選民的選舉行為,2024年總統選舉人選因素是第一重要、政黨因素與政策因素也很重要,特別是中央選舉,包括總統與立委選舉,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常常扮演極為重要的因素,外部勢力及兩岸情勢自然成為左右選戰的關鍵因素。 對於民進黨來說,2024有利的地方在於執政優勢、政黨較為團結與抗中保台對年輕人及中間選民有吸引力;而國民黨首先要處理內部人事問題、誰最後出線、面對國民黨內各種路線及派系的不同,缺乏利益與資源將他們整合起來,在沒有執政優勢的情況下,兩岸牌也不再享有優勢,在外部勢力及民主陣線刻意支持民進黨的情況下,在中美關係惡化下對國民黨總統大選甚為不利。 至於立委選舉要分開來看,目前台灣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整體來說,區域立委看候選人本身條件,國民黨不見得會輸,但在政黨票,顯然國民黨的政黨形象有賴提升,因此如果區域選舉國民黨選得不好,可想而知,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不容樂觀,再加上台灣民眾黨和新黨及無黨籍地分票與搶票,總體來說,形勢確實對國民黨較為不利。 因此,2024年藍軍總統大選候選人選,若是高人氣的侯友宜與郭台銘或盧秀燕搭配,或許可以和民進黨的賴清德與鄭文燦有一拚的實力;如果國民黨又是靠內鬥及放話,提出不是最優秀的候選人,那麼2024年誰會勝利?還很難說,故2024無論是中央總統或立委選舉,涉及到兩岸關係與國家認同,民進黨顯然更會操作抗中保台,以挑起民間對於中國的恐懼與敵意。 據媒體報導,敗選後民進黨內各大派系,除了英系、蘇系尚未表態,新系、正國會、湧言會、綠色友誼、新活水系統,都已經西瓜偎大邊靠到賴清德那邊去,美國也對賴清德抱持很大的興趣,務實台獨工作者德賴清德是否會挑起中美和兩岸關係的矛盾,值得後續觀察。 至於究竟是藍白合還是分?必須在2024年前定調;2022地方選舉,藍白高層從未針對是否合作、坐下來談,但若2024藍白仍不談,那綠營就有很大的機會從中得利,這對要重返執政的國民黨,絕對是很不利的狀況。 四、台灣政治瞬息萬變,2024犯錯少即獲勝 總之,勝選甚麼都是對的,敗選甚麼都是錯的,國民黨勝利但有隱憂;民進黨敗選也有收穫之處,從辯證的角度來看,蔡英文、林智堅、陳時中、蘇貞昌、柯建銘、周玉蔻等都是禍首,而國民黨犯錯較少,才有今日的結果。 2022年在國際關係與兩岸環境的變化下,「抗中保台」已經漸漸失去效用;台灣選民期待的是既能維持兩岸和平,又不至於造成兩岸緊張,即零和對峙局面,台灣不是烏克蘭,必須要有自己的主導性與主體性,親美和陸友日應當 是同時進行,且儘量不要出現矛盾情況。 2024年總統大選,在藍綠白可能三角督的情況下,倘若國、民兩黨總統候選人均能維持一定實力,那麼第三勢力柯文哲想要當選的機會就會變得很低;2024總統大選勢必要藍白合作,才不會讓民進黨漁翁得利,但藍白合作過程中應避免被見縫插針,兩黨之間又應該怎麼談?牽扯到實力與現實利益,因此藍白謀合的挑戰正要開始。 民進黨當局執政負擔是最大的隱憂,政績容易變成攻擊目標。此外民進黨候選人自身的負面新聞與爭議往往也會衝擊選情。民眾黨和國民黨是否仍然能分進合擊,合力縮小民進黨政治版圖有待觀察。 因此,地方選舉裡的候選人因素更為重要。當候選人都是這幾張老面孔,政黨又無法以鮮明的議題設定領導這場選舉,就將失去號召中間與年輕選民投票的機會。2022投票結果顯示,選民喜歡年輕變化,陸戰與空戰同樣重要。而郭台銘始終是總統大選中常被點到名具影響力的商人,他的未來動向也值得觀察。2024究竟是西瓜效應還是鐘擺效應?尚難定論。 Related Topics 劉性仁 文章導覽 < 悼二兄並懷先父從清零看什麼是原教旨主義 > You Might Also Like 大陸的共產黨員倒底是什麼碗糕? 美國是可以信賴的朋友嗎? 世界和平破壞者就是美國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