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後一張代表性拼圖

本報特別報導 木柵動物園的熊貓《團團》経不起歲月的擺弄,病魔的折磨,離開了他生活十四年的第二故鄉?有篇文章,基本描敘了熊貓在中國和人類互動的發展史,頗值欣賞

龍應台介紹說,大熊貓和珙桐,都是法國傳教士、博物學家譚衛道(阿爾芒·大衛德)發現並帶入科學研究和大眾視野的。

結合她一貫的調性,龍應台的意思大概是說,今天被我們尊為“國寶”的生物,當年都是由西方人先發現的,這些功勞現在被“排外”的“義和團”們選擇性遺忘了。

龍應台挑這段歷史來說,恰恰證明了以她為代表一些人的無知。

3

西方認識大熊貓確實是從大衛德開始的,但大衛德給大熊貓帶來的絕對不是“文明”。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大衛德在華傳教期間,得知四川寶興一帶動物種類很多,有一些是人們尚未知曉的珍稀物種,便從上海到達寶興。

1869年春天,大衛德路過一戶姓李的人家,突然看到掛在牆上的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主人告訴他,當地人叫這種動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溫順,一般不傷人。

大衛德異常激動,他估計這種動物“將是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種”,將填補世界動物研究的一個空白。大衛德雇傭了20個當地獵人展開搜捕。隨後,獵人們送來了第一隻小“白熊”,遺憾的是,獵人為了便於攜帶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大衛德捕到一隻“竹熊”,取名“黑白熊”,大衛德決定將它帶回法國,可還沒運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大衛德只好做成標本送到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展出。

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認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定名為“大貓熊”。

這一發現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家、遊獵家和博物館標本採集者來到中國偷獵這種珍奇的動物。其中包括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兩個兒子希歐多爾·羅斯福和克米特·羅斯福。

兩兄弟在四川開槍打死一頭大熊貓,作成標本帶回美國。以後又有德國、英國等國的探險家獵獲大熊貓,一時間不少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裡都有了大熊貓的標本。

當時,中國人對大熊貓的瞭解還幾乎為零。獵人可以任意捕獵這種“熊”,政府也沒有任何保護的規定和措施。這給西方偷獵者提供了便利,各西方大國竟相到中國捕捉大熊貓,從1936年到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弄走了9只大熊貓。

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12月,英國人又通過外交途徑,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隊伍,到汶川進行大搜捕,終於捕獲到一隻大熊貓送到英國。直到20世紀40年代開始,國民黨政府才開始限制外國人的捕獵活動。

造成大熊貓瀕危的原因很多,但過度的捕獵絕對是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恢復。而僅依據有限的檔案資料顯示,1949年前,汶川縣草坡鄉這一處地方,英、美等西方國家收購、捕捉大熊貓活體(不包括獵殺)就達20多隻。

而大熊貓真正被當做瀕危動物得到悉心保護,都是1949年之後的故事了。

龍應台口中的“普世價值”帶給大熊貓的,是自由與幸福嗎?

龍應台口中的“小民”,能給大熊貓帶來安全與尊嚴嗎?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