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2022-07-08 全面抗戰若干史實認識 陳劍/大陸學者/中國抗戰史研修者,著有《正面戰場國軍十大主力》等論文 今天是2022年7月7日,是全面抗日戰爭爆發85周年。如何看待這場戰爭,一些史實仍然眾說紛紜。筆者就以下八個方面內容談談自己認識。 一、中國是全球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之一 中國全面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是東方主戰場,為二戰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包括歐洲戰場,亞洲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等。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僅有中國這一個交戰國,可以說中國是東方對日作戰的主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底華盛頓會議上,確定了納粹德國是主要敵人。歐洲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主要戰場,美國決定“先歐後亞”。羅斯福總統提議,將亞洲太平洋戰場劃分為四個戰區。即中國戰區、東南亞戰區、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也就是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屬於亞洲太平洋戰場的中國戰區。中國戰區的指揮中心設在重慶。而美軍、蘇軍、英軍在上述戰場上的作用甚大。以美軍為例,在亞洲太平洋戰場,美軍共擊斃日軍119.23萬,占全部日軍陣亡人數的 63.0%,美軍的勝利對日本最後投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56年9月24日,毛澤東同參加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團談到中國在抗戰中的作用時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是一個支隊,不是主力軍。”(《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毛澤東同志的這種說法,較為客觀,也實事求是。筆者以為,雖然中國戰場並不是二戰期間反法西斯戰場最主要戰場,但作為主戰場無可非議,還是稱主戰場為好! 二、中國抗戰犧牲巨大,平民死亡人數最多 中國在二戰期間,犧牲巨大。究竟付出了怎樣的犧牲,一直缺乏較為權威的說法。戰後,國民政府曾組織比較大規模的調研,但緊接著內戰爆發,這項工作停止了。但留下了較為豐富檔案。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組織專家對在日軍侵華戰爭中我國軍民傷亡人數進行了重點研究。2004年10月開始,中央黨史研究室組織全國黨史部門和其他部門單位的有關人員,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簡稱“抗戰損失”)情況又進行了大規模的調研。調研歷時10年,先後有60萬人參與。 圖片 2013年出版的《大辭海 ·中國近現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對中國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做了明確記載:“中國人民傷亡3120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380萬人,總計傷亡3500萬餘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上述結論的確認,實際是各方多年調研成果的總結。 中國平民死亡人數多,軍人死亡人數不多。既反映了日軍對平民的殘暴,也說明在正面戰場22次會戰中,沒有發生日軍對國軍成建制的大規模包圍並全殲。最危險的是1938年徐州突圍戰 ,國軍約60萬人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下突破日軍包圍的軍事行動。此次行動最終結果是日軍成功攻佔徐州,但國軍成功突破日軍包圍而撤退。 中國雖然犧牲人數眾多,但並不是二次世界大戰犧牲人數最多的國家。二戰中犧牲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據統計,從1939年出兵波蘭開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結束,前蘇聯死亡人口多達2780萬,總傷亡人數超過4600萬人。其中,有2600多萬蘇軍犧牲,2000萬蘇軍和平民受傷。在蘇德戰爭前期,由於蘇聯方面準備不足,超過700萬軍隊被殲滅。例如,基輔戰役中,就有65萬蘇軍被包圍和殲滅。正因為大量軍人死亡,戰後很長一段期間,蘇聯男女性別結構嚴重失衡。蘇聯是二戰中死亡人數,即人員犧牲最多的國家。 三、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是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大背景下取得的。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勝利、對日本本土的連續轟炸、投擲的兩顆原子彈等,蘇軍在中國東北出兵,中國軍民八年甚至14年英勇抗戰,都是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這其中,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取得的勝利十分關鍵。 從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在3年多的時間裡,美日雙方進行了幾十次大規模海上戰役,或者登陸戰。比較著名的有:偷襲珍珠港、菲律賓戰役、中途島海戰、瓜島戰役、馬紹爾群島戰役、馬利安納群島戰役、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等等。在這些戰役中,以美軍為主,還有英軍、印軍、澳大利亞軍隊、紐西蘭軍隊、法軍、菲律賓軍隊、荷蘭軍隊等。美國在太平洋戰場死亡人數大約為12萬,加上受傷人數則超過30萬。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死亡人數大約為110萬,其中海軍約為40萬,傷亡人數則更高。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的損失幾乎是美國的5倍以上。日軍號稱戰鬥力超強,結果在美軍面前卻被打成了豆腐渣。美日之所以出現如此巨大的戰損比,雙方綜合國力巨大的差距是其重要原因。 四、中國抗戰勝利的兩大法寶 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論作戰時間最長,自然屬於中國。早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十年,即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便在東北開始了局部抗戰。1937年,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又堅持了八年。中國能夠堅持持久戰並最終取得抗戰勝利,以下兩大法寶至關重要: 一是全民族國家意識的提升。全面抗戰之前,中國雖然形式上獲得了統一,但實質上並沒有統一。普通的中國百姓缺乏國家意識,各地軍閥割據現象十分嚴重。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派遣國軍主力參與全面抗戰。特別是淞滬會戰三個月,國軍主力悉數出擊,各地武裝也積極參戰。例如川軍20軍、滇軍60軍、桂軍第七軍等,極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士氣,國人的國家意識空前提升。這也是國人,面對工業強國日本的大舉入侵,能夠堅持八年全面抗戰,最後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一起打敗日本的重要原因。 二是統一戰線的建立。這包括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通過外交積極爭取國外援助,與同盟國家構建起相對平等的關係,為中國抗戰勝利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與此同時,共產國際發表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宣言》,號召用一切方法援助中國人民抗戰。例如,蘇聯支援中國飛機和航空人員在武漢會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能夠堅持持久抗戰,也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密切相關。在這場關係到民族存亡的殊死決戰中,中華民族空前地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下,一致對外,共赴國難,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一盤散沙”的狀況,奠定了抗戰勝利的基石。 五、中國戰場是由正面戰場、敵後戰場和國際戰場三方面組成 正面戰場由國軍主導。正面戰場前後經歷了22次會戰,其中影響最大並對全域有重大影響的兩場會戰是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中日雙方參戰部隊都超過百萬。戰爭初期,共產黨領導的第18集團軍中的八路軍參與了正面戰場作戰,也取得了較為輝煌戰績。例如,八路軍參加的21天的在山西忻口抗擊日軍,保衛太原的忻口戰役等。 敵後戰場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為主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以正面戰場連連失利、大片國土淪陷的情況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挺進敵後,先後在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各敵佔區開闢了大小30餘塊抗日根據地。為抗戰最後勝利提供了支撐。國民黨軍隊在擔負正面戰場作戰的同時,也派出相當多的部隊,在淪陷區開展遊擊戰爭。例如,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命令萬福林和孫殿英的國軍正規部隊留在河北進行遊擊戰,同時把河北保安部隊整編為181師開展遊擊戰。太原失守後,二戰區全部國軍將士轉為敵後遊擊戰場。國民政府先後建立了翼察、魯蘇戰區,山西遊擊區、豫鄂皖遊擊區、浙西遊擊區、海南遊擊區等,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在抗日戰爭不同發展階段,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發揮了不同作用。日軍戰略進攻階段,敵後戰場從戰略上牽制了日軍對正面戰場的進攻,配合正面主力對日作戰。在相持階段,正面戰場仍堅持作戰,但戰略作用有所降低,敵後戰場在全民族抗戰中日益發揮出重要的戰略作用,成為中國抗日戰場的主戰場。國共兩黨雖然時有摩擦,但兩個戰場仍保持著互為需要的戰略配合關係。在反攻階段,敵後戰場全面出擊,解放了大片國土,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作用顯著,抗日根據地迅速擴大。 國際戰場是由國軍主導的中國遠征軍,在抗戰期間2次被派遣至緬甸協助英國作戰,以支援英國對抗日軍入侵。這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 1942年3月,國軍第五軍組成的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遠征軍第一次出國作戰曾經創造“仁安羌大捷”,但仍無法遏止英軍在當地的全面戰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5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六、中國戰場殲滅日軍超過50萬 在整個二戰中,日軍陸軍主力被牢牢牽制在中國大陸,中國軍隊英勇作戰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但究竟有多少日軍被中國軍隊殲滅,一直存有巨大爭議。 國軍總參謀長何應欽在其所著述的《八年抗戰》一文中提供的資料是,在華戰死的日軍48萬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記錄在華戰死的日軍有55萬人。 日本資料是,1951年,日本復員局統計在華戰死日軍數字是180987人。同年,日本靖國神社公佈供奉的在華戰死191220人的靈位。到了1964年,日本厚生省公佈重新統計的二戰中日軍死亡資料,日軍在二戰中總計戰死212萬人,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此後,日本厚生省又一次重新統計,二戰日軍死亡數字達到了總計232萬人,在中國關內死亡日本軍人45萬5千人,加上之前在東北死亡人數,死在中國的日本軍人50萬以上。這與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資料接近。 七、蘇聯是抗日戰場最大獲利者 1945年5月,歐洲戰事結束,蘇聯犧牲巨大。亞洲戰場,何時參戰,蘇軍一直觀望、徘徊,並進行評估,尋找最佳時機。即犧牲最小獲利最大的時機。這個時機終於出現了,1945年7月16日,美國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1945年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用B-29轟炸機運載”小男孩”原子彈轟炸廣島。在日本敗局已顯情況下,1945年8月8日晚,蘇聯政府向日本駐莫斯科大使聲明,蘇聯根據雅爾達會議精神,忠於同盟國義務,宣佈從次日起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蘇軍對日正式作戰僅僅八天,關東軍在主力尚存情況下即奉命停止抵抗,隨後蘇軍即轉入“受降”而不是“殲滅”作戰。蘇聯對日作戰出力不多,卻在最佳時機出兵,犧牲很小,卻獲利豐厚。據蘇聯戰後的統計,此次出兵東北,蘇聯一共俘虜了日軍60多萬人,蘇軍一方戰死9780人,非戰鬥死亡、傷亡人數以及患病人數加起來有兩萬人左右,總的算來,蘇聯一方的傷亡人數大概為3萬多人。 蘇聯獲利包括,不僅一手策劃外蒙獨立,還佔領了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和日本北方島嶼(按蘇聯講法這些島原來曾屬俄羅斯)。在東北地區,蘇聯獲取了土地、資源和財富,當地的勞動力、工業設備、錢財物資等都為蘇聯的戰後發展提供了條件。特別是把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本土的偽滿洲國幾乎所有能夠拉走的物資,包括所有重要的工廠設備、原材料等,全部拉回蘇聯,其貪婪自私的國家形象躍然紙上。對中國東北經濟帶來災難性影響。 八,中國戰勝國的權益沒有得到充分實現 中國雖然獲得了抗戰勝利,也將臺灣、東北等丟失的國土收復,提升了國人的自豪感,中國作為戰勝國的權益得到了部分實現。但中國並沒有獲得抗戰全面勝利,一些戰勝國權益沒有得到實現。 ——中國丟失的外蒙古沒有回來,導致戰勝國的領土損失面積比戰敗國還大; ——中國原本可以派兵入駐日本,並且已經做了安排,以顯示戰勝國雄威,但遺憾的是最終沒有成行; ——中國原本可以把琉球(沖繩),釣魚島收回; ——日本的侵略,導致中國大量平民死亡和財產損失,中國卻沒有獲得日本戰爭賠款; ——— 上述戰勝國的諸多權益,沒有得到實現,既有中國內部自身原因,更重要的與中國國力衰弱有關。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在處置日本時沒有多少發言權,也就難以索回一些喪失的領土權益。例如,原屬臺灣的釣魚島在1895年馬關條約後落入日本之手,抗戰勝利後由美軍控制而未歸還中國。抗戰勝利前夕,美英蘇三國商議戰勝日本後的利益分配時,居然拿中國的領土權益(包括外蒙古問題)做了交易,國民政府雖然極不滿意,還不得不屈辱地接受。 在戰後利益格局安排上,最終靠實力決定。 但以下史實說明,中國實力不濟:中國軍隊對日軍作戰,一般只能零打碎敲,沒有全殲過一個師團、一個旅團,甚至連殲滅聯隊(團)級單位也僅在雲南騰沖這樣個別地區出現過;海戰方面,中國海軍英勇犧牲,但未打過一次海戰就全軍覆沒;空戰方面,中國空軍頑強阻擊,也打下不少日本飛機,但戰爭初期只有200多架飛機的中國空軍,沒有補充,很快就打光了;60萬政府軍降敵變成偽軍,是中國軍隊恥辱;抗戰結束前夕,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大勢已去的情況下,1944年春至1945年初“打通大陸交通線”攻勢仍將國民黨軍打得一敗塗地。這是戰後相當多數的日本人認為“只敗給了美國“的原因。 由於缺少驕人戰績,又沒有強大實力支撐,例如全面抗戰開始前中國政府統治區年產鋼不過4萬噸,日本卻達580萬噸,就難以在戰後利益分配上有更多的話語權。再加上國共兩黨矛盾被外人利用,這是導致中國作為戰勝國權益沒有得到充分實現的主要原因。 Related Topics 陳劍 文章導覽 < 中共的北平模式—台海「迫切的危機與轉機」——兼紀父母並抗日軍人頌 > You Might Also Like 誰是孫悟空? 2024年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京津分營暨第十屆京台文化研習營開營 中國的王道與西方的霸道:兩千多年前中、西兩場戰爭的不同影響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