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 / 2022-06-21 送走的不僅是華文書刊 文-符懋濂/新加坡學者 讀了潘實充先生的佳作《摸黑北上送書去》,心頭一陣劇痛,眼前一陣迷茫。這些年來,島國奇聞怪事特別多,“送書記”連續上演,文章作者不是第一個主角,也肯定不是最後一個。 無論如何,我個人覺得,“送書記”送走的不僅僅是華文書刊。他們首先送走的是藏書帶來的多年煩惱:面對自己年事已高,剩下的明天越來越少,又不願看到幾十年心血變成廢品,心中自然煩惱異常。一旦有人願意接受藏書,如釋重負的解脫感覺,頓時湧現心頭。經過幾番折騰,當潘先生找到送書地點時,猶如遇見夢中的初戀情人,不禁說道:“真是眾裡尋她千百度,伊人就在拐彎直走處!”<注>這種心情,有誰能理解?我想惟有送書人自己與他的另一半。 其實,我覺得他送走的除了煩惱,還有遺憾、無奈、悲痛。儘管送書“為學府藏書盡綿力”,使得自己聊以自慰,但遺憾、無奈、悲痛顯而易見。他寫道:“雖然說送書的心願已了,但是看著空蕩蕩的書櫥,感覺上有點像五臟六腑被掏空了!”“捨不得為什麼又要送走呢?孩子們已經跟華文漸行漸遠,今後這些書對他們將是一種拖累——丟棄對不起已故者,保留則佔據空間。”毫無疑問,這不是他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畸形化的必然結果。自1980年代以來,華族語言文化的花朵不斷凋零,難道不就是雲南園荒漠化的結果與寫照?或許還有個人對此興奮不已,含笑於九泉之下呢! 換個角度來看,潘先生送走的更是一種時代精神,一種價值取向。想當年,週末逛書局,找書、買書、讀書、藏書,是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因為大家都相信“書到用時方恨少”;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為了買書、讀書,而節食省用,更是司空見慣。如今,這種由華文教育所開創的時代精神、價值取向,已經蕩然無存。我們無能為力,只好把它送到長堤彼岸去了! 人們常說,圖書館是大學的靈魂,那麼,私人藏書也應該是社會的靈魂。試問:一個沒有了私人藏書的國家、社會,那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社會? (2016年4月7日為書香月而作) <注>宋代大詞家辛棄疾的詞作原句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文章作者修改、借用很恰當。 Related Topics 符懋濂 文章導覽 < 解析《澎博社》報導所露馬腳家的藍圖 > You Might Also Like Drama, 桃紅色吧台 華人文化研究11-2卷不日出刊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