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復原:樹立疫情防控常態發展觀

文-陳劍/大陸學者

    復原力是指人遇到打擊以後快速恢復的能力。那麼,什麼是社會復原力,筆者的理解是,社會快速恢復社會正常運轉的能力。

       三年的疫情使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我們已經很難回到過去,但並不意味著社會正常運轉就此改變。如何保持社會能夠正常運轉,即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工廠能夠開工,學校,包括幼稚園能夠開學,機關工作人員能夠上班,流通、交通迅速運轉,包括快遞業務能夠順暢發貨等。上述內容考驗著社會復原力水準。

       一、在不確定性情況下,找到最好的適應方式

     現代管理學之父,出生于奧地利,後入美國籍的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1909.11.19~2005.11.11)曾經說過,“在不確定的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確定性本身,而是我們還在尋找確定性的方式應對當下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找到最好的適應方法”。什麼意思,就是要在不確定性的情形下,尋找到確定性的應對方式。

         新冠疫情已經發生三年,給人類經濟和社會活動帶來巨大消極影響。

三個年頭的疫情防控,人們對疫情的理解越來越深入,防疫政策也應更加追求理性。目前看來,隨著新冠病毒變種的出現,人類需要適應與疫情長期共存的局面。學會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的應對方法。就是要隨著病毒改變,疫情傳播規律改變,疫情防控措施也需要隨之改變。就是你變我變,而不是一成不變,進而適應疫情變化的需要。

      據美英等國官方統計,奧米克戎感染者症狀像普通感冒,40%左右的奧米克戎感染者無任何症狀,像沒有被病毒感染一樣,不必治療。2021年12月,美國和英國奧米克戎感染者的死亡率只有0.1%,而且死亡者主要是75歲以上的人群。這就是說,奧米克戎感染者的死亡率就像輕感冒的死亡率一樣。上海官方給出的此輪疫情資料也大體類似。4月17日至5月18日以及5月20日至23日、25日至26日,上海連續出現死亡病例,共同點是多數人年齡均較高,合併多種嚴重基礎疾病或腫瘤,死亡的直接原因均為基礎疾病所致。上海本輪疫情合計死亡已有588例,病死率0.0938%(588例死亡病例/ 626846例總感染人數),除一源性猝死,其餘均有基礎病。也就是說,上海此輪疫情,病死率低於英美。在此情況下,疫情防控就需要適應病毒變化有所減弱的情況而有所改變,而不能一味按上暫停鍵。那樣,只能給經濟社會生活帶來重大損失。

        二、樹立與疫情共存的常態觀

      與疫情共存,需要樹立與疫情共存的常態觀。既然疫情防控非短期能夠完成,人類正常的社會生活不應由此受到更多影響。疫情防控應當與經濟增長保持平衡,應當與居民日常生活保持平衡,應當與學校、企業、機關正常秩序保持平衡。

     6月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上重申,要堅決防止疫情防控簡單化、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等現象,其中明確了九個“不准”。

       ——不准隨意將限制出行的範圍由中、高風險地區擴大到其他地區;

      ——不准對來自低風險地區人員採取強制勸返、隔離等限制措施;

      ——不准隨意延長中、高風險地區及封控區、管控區的管控時間;

      ——不准隨意擴大採取隔離、管控措施的風險人員範圍;

       ——不准隨意延長風險人員的隔離和健康監測時間;

      ——不准隨意以疫情防控為由拒絕為急危重症和需要規律性診療等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不准對符合條件離校返鄉的高校學生採取隔離等措施;

      ——不准隨意設置防疫檢查點,限制符合條件的客、貨車司乘人員通行;

       ——不准隨意關閉低風險地區保障正常生產生活的場所。

       今年4月下旬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明確要求。國務院提出的“九不准”,在筆者看來,就是要樹立疫情防控常態發展觀。特別是保證經濟大血脈暢通的“不准”,就是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正常發展必須保持平衡。這實際是提升社會復原力的重要內容。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