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 2022-05-15 「六不總理」段祺瑞 文-陳煒舜/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的四年間,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相繼擔任大總統,而段祺瑞始終是北京政府的實際操控者,直到1920年因直皖戰爭失敗而下野。1922年5月初,直系曹錕、吳佩孚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擊敗奉軍,從此獨自控制北京政府。於是同年6月,曹、吳以「法統重光」的名義逼退徐世昌,迎黎元洪復任總統。此後剛滿一年,曹錕就迫使黎元洪去職,並以賄選的方式繼任,於1923年雙十節就位。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大將馮玉祥臨時倒戈,投靠奉系張作霖,發動北京政變(又稱甲子兵變),曹錕被軟禁於中南海延慶樓,從此北京政府改歸奉系主導。張作霖、馮玉祥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決計成立臨時執政府。 1924年11月22日,隱居天津的段祺瑞往赴北京,兩日後就任臨時執政,成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1926年3月發生「大沽口事件」,八國向北京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同月18日,北京各高校學生集會遊行,示威抗議。有學生在臨時執政府遭軍警殺害,釀成「三一八慘案」。段祺瑞雖無實權,當時也並不在政府辦公,對槍殺學生一事毫不知情,但畢竟身為元首,難辭其咎,因此在群情激憤下成為眾矢之的。4月9日,馮玉祥部下鹿鐘麟發動政變,包圍臨時執政府,段祺瑞稍後下野,回到天津,臨時執政府從此解散。 段祺瑞晚年精進修佛,也喜吟詠,自號「正道老人」,先後刊印了《正道居感世集》、《正道居感世續集》、《正道居詩》、《正道居詩續集》,最後合為《正道居集》,這幾部集子現存北京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老期刊、老報紙中,也能找到不少段祺瑞的詩文。但《感世集》只收了七、八篇而已,加上續集也不到十篇。文集名為「感世」,因此平常的應酬文字都不會收進去,只選錄那些他認為有益於世道民心的作品。《正道居集》裡收錄的詩文大抵都有這樣的感世主題。 文集中第一篇題為〈聖賢英雄異同論〉,其背景很有意思︰段祺瑞在擔任執政期間,自己以此題先寫了一篇,並在《甲寅》週刊上登出徵文廣告,誰拔頭籌就獎一千大洋,後來著名的文字學家唐蘭,當時便得過獎金。在段祺瑞看來,聖賢與英雄有甚麼不同呢?他在文中談到歷朝歷代那些英雄、聖賢,從秦皇、漢武歷數至成吉思汗,然後筆鋒一轉──整個歐亞大陸幾乎都被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打遍了,但蒙古帝國最後如何?還不是一樣灰飛煙滅!原來他是要勸告世人,要立志做聖賢,不要只做英雄。段祺瑞這番話,其實是特意說給那些軍閥聽的(也許還有現身說法之意)。所以他這篇〈聖賢英雄異同論〉的感世動機,既有感於世界,也希望這世界有所感悟。 段祺瑞《正道居集》原版函套(左)及筆者主編之《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書影 段祺瑞到了晚年,尤其是當上臨時執政後,跟徐世昌的境況一樣,都是名義元首,並無實權,故而開始寫詩作文。像〈孔道鳴〉,內容全是對孔子的歌頌。還有〈儒釋異同論〉,大致上在講小乘跟大乘的相輔相成︰儒學是關注當世的,而佛學不僅把當世包進去,而更進一步談死亡、來世,所以儒和釋是可以水乳交融的。這般儒佛合一,已經有點人間佛教的意味了。 段祺瑞也喜歡以五言古體的形式來評古論今,篇幅往往頗長。例如他在過世前不久寫的〈策國篇〉,表達自己對這個國家未來的想法。又如段祺瑞早年留學德國,正因得到合肥前輩李鴻章的青睞,因此段氏終身感恩不盡。他晚年所寫〈先賢詠〉一首,詳細敘寫李鴻章的生平,茲節錄與甲午戰爭相關的一段如下: 甲午敗於日,失不盡在公。 寅僚不相能,未除芥蒂胸。 力言戰不可,樞府不相容。 已籌三千萬,意在添艨艟。 不圖柄政者,偏作林園供。 海軍突相遇,交綏首大同。 損傷相伯仲,幾難判拙工。 策畫設盡用,我力已倍充。 勝負究誰屬,準情自明通。 及至論成敗,集矢于厥躬。 透過對慈禧的腐敗、朋黨的傾軋、敵軍的強勢,乃至戰敗後李鴻章一人受過之狀的陳述,表達了深切的同情與感慨。此外,還有作品回憶自己早年從君的情況,如〈旅大游〉一首︰ 重來四十年,不禁悲與傷。 子徵鎮金州,薌林旅順王。 魯卿繼其後,毅軍屯其傍。 甲午一戰後,相率去不遑。 旅大俄所租,專橫恃力強。 比鄰偏鬥狠,促之走彷徨。 不及十年間,幾度荊棘場。 白骨塚如山,表彰有一坊。 當時豪傑士,已盡還北邙。 榮華浮雲去,大夢若黃粱。 詩中說到自己四十年前是一個小兵,日俄戰爭期間到旅順、大連來守衛疆土。轉眼四十年過去,旅大變成了日本殖民地,日本人卻把這片原屬中國的土地建設得很不錯,實在令人感嘆。那麼,廣大國人在視日為敵的同時,是否也應該以敵為師?總而觀之,段氏詩文風格質樸,一如其人,卻無疑是民國史家罕見的研究資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在華北的特務首腦土肥原賢二有鑑於段氏的北洋餘威,曾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訪,遊說他出任傀儡政權首領。段氏雖然經濟環境不佳,卻始終不為所動。蔣介石少時就讀保定軍官學校,正值段祺瑞擔任校長,兩人有師生之誼。為免夜長夢多,蔣於1933年1月19日派特使帶着親筆信往赴天津,敦請段氏南下「共商國是」。段祺瑞欣然同意,於1月22日清晨乘火車抵達南京,蔣介石命令少將以上軍官全部着戎裝迎接。在歡迎晚宴上,段祺瑞發表演說,申明抗日立場:「當此共赴國難之際,政府既有整個禦侮方針和辦法,無論朝野,皆應一致起為後援。瑞雖衰年,亦當勉從國人之後。」這番演說引起了熱烈掌聲。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於上海,享年七十二,臨終前留下著名的「八勿遺囑」: 余年已七十有餘,一朝怛化,揆諸生寄死歸之理,一切無所縈懷,惟我瞻四方,蹙國萬里,民窮財盡,實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徙薪之謀,國人或不盡省記,今則本識途之驗,為將死之鳴,願我國人靜聽而力行焉!則余雖死猶生,九原瞑目矣。國雖微弱,必有復興直道,亦至簡單: 勿因我見,而輕啟政爭, 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 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 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 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 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 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 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余生平不事生產,後人宜體我樂道安貧之意,喪葬力崇節簡,殮以居士服,毋以葷腥饋祭。此囑。 段祺瑞以軍人身份掌政,而個性古肅、不苟言笑,生活簡樸,人稱「六不總理」――亦即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雖其在位期間不少舉措至今仍具有爭議,但隨着時間的沈澱,世人必能以更公允的態度看待這位歷史人物。 Related Topics 陳煒舜 文章導覽 < 鄧小平的偉大在於:對內不折騰,對外有謀略!美國印太戰略與兩岸關係 > You Might Also Like 氫能源車會是智商稅嗎? 美國的小院高牆還能再擴大嗎? 法務部檢察官綁在一起司法能清嗎?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