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 2022-03-28 談中國的涉外工作,與印度的不同 文-俞力工/奧地利學者 中國習慣用一刀切的手段處理問題。譬如,為了防範外來“精神污染”,就把所有外國網路刊物都給槍斃了,其中,自然也包括友好、中立、學術性、有深度的網站。照理,中國即便不提供資助,至少該提供翻譯中文的服務。 其次,中國對外接觸,局限於官方交往,很少去培養私人的感情。往往甚至於把過去的幾次官方交往,當做“老朋友的感情”。這方面,是一種難以改變的“文化基因”。他們與“異類”接觸,總是不自覺地帶著“統戰”、“外宣”心情,顯得非常的“辦公”、生硬、沒誠意。 此外,還觸及“官科”與“民科”之分。迄今帶有“官科”色彩的言論、評論,條條框框甚多,格局甚小。這些年,反倒是許多年輕“民科”,敢想、敢闖,是個好現象。原因之一,就是“民科”年輕人外語也學得不錯,涉略面廣,反應快,不受約束,又能專注投入不同領域的涉外問題。 至於過去,涉外人員多系外語專業出身,投入工作過程中,繁雜事務甚多,在職培訓語言之外的專業知識非常困難。據我的長年觀察,他們多數沒什麼自信,甚至儘量避免與外界接觸。 印度沒有上述問題,其國際評論界非常活躍,程度超乎國際水準,表現也比中國人更有衝擊力,更具第三世界的豪邁。 記憶中,九十年代即不斷揭發國際恐怖分子為“西方培訓”的,多系印度學者。當然,彼時印度也是國際恐怖主義的打擊物件,對此問題就特顯敏感。中國彼時處境與印度一樣,但只要是提到美國培訓恐怖分子的“以夷制夷”策略,反會讓中國知識界罵的狗血淋頭。該情況,直到2014年左右,西方大規模遣送恐怖分子顛覆敘利亞,中國文化界才有所醒悟。那二十多年,我個人的寫作經驗是苦不堪言。 Related Topics 俞力工 文章導覽 < 林語堂文化觀與閩南文化關係探析蝦餃鬍鬚 > You Might Also Like 法務部檢察官綁在一起司法能清嗎? 天才的執政當局能源政策 中共對台灣當局失望後會如何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Leave a Reply